遵守规则、公平竞争、廉洁自律和友爱互助这四种公民意识均难以自发形成,都需要借助系统的公民教育。公民教育以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为目标,应从人的幼年开始并贯穿其一生,而且教育内容能够在人的不同年龄阶段各有侧重。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正处在承前启后的关键发展阶段。一方面,我国国力日趋强盛,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社会的整体富裕程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这一特殊历史阶段,整个社会明显存在一些不和谐现象。这突出地体现为商品经济破坏了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资源竞争日益加剧导致人物欲膨胀,各种利己主义、短期行为和投机心态盛行。这些问题如不解决,不仅将直接危害我国的社会稳定,而且也将影响国家的长远发展前景。
面对上述这种复杂的社会形势,党和政府适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这个目标抓住了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并指明了今后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所追求的重要目标。现代社会由于人口激增、资源有限、竞争加剧、利益关系日趋复杂,所以更应强调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存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共赢发展。基于和谐基础上的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祥和与人民生活幸福,应当成为中国公共管理事业所追求的目标。
在当前的社会现实条件下,和谐社会建设无法一蹴而就、自发完成,而是必须借助多方面的推动。具体地说,我们应当通过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完善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夯实和谐社会的经济与物资基础;通过发展和应用现代科技,奠定和谐社会的技术基础。
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和谐社会建设同样需要与之相应的社会文化和公民意识为基础。现代社会作为由亿万公民个体组成的集体,社会的整体和谐实际上依赖于每一位公民是否具有和谐的意识与行为。微观个体不和谐,宏观整体自然就难以和谐。而且,与政治和经济因素相比,公民意识和社会文化的作用往往更为持久,能够对社会产生更为长期和深远的影响。我国只有具备了和谐的公民意识与社会文化,才能够真正建成和谐社会。
那么,和谐社会建设究竟需要哪些公民意识作为支撑?总的看来,以下四种意识最为关键。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