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烛言灯语
作者:haowj   日期2010-01-20 18:29: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栏目主持:王艾录

  巴别塔的故事

  巴别塔是音译词,也译作“巴贝尔塔”。此词来自《圣经·旧约·创世记》第11章:当初人类有共同语言(亚当语),并且一起居住在与幼发拉底河相距不远的示拿之地。为了聚集全体的人类和显示人类的力量,人们利用河谷的资源,如拿砖当石头,拿石漆当灰泥在那里建筑城和塔。对此上帝认为人类过于自信和团结,一旦完成建筑计划将能为所欲为。所以上帝决定变乱人们的语言,让他们说不同的话,从而无法沟通,结果建筑城和塔的计划失败,人类也从此流离四方。在希伯来语中,“巴别”是变乱的意思。

  后来“巴别”一词成为“多种语言”的代名词。“巴别塔之误”指“语言错误”、“语言交际障碍”等。历史上曾有学者提出某种语言是原始语言,例如希伯来语、巴斯克语等,但这仅仅是一种假说,缺乏足够的证据。

  奥卡姆剃刀

  奥卡姆剃刀即“奥卡姆剃刀论”、“奥卡姆剪刀论”、“奥卡姆剃刀思维方式”。

  奥卡姆剃刀是由14世纪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威廉提出的一个原理。奥卡姆(Ockham)位于英格兰的萨里郡,那是威廉出生的地方,所以他被称为“奥卡姆的威廉”。

  他在《箴言书注》2卷15题说:“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后人把它概括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也常常把它阐释为:

  如果你有两个原理,它们都能解释观测到的事实,那么你应该使用简单的那个,直到发现更多的证据。

  对于现象最简单的解释往往比复杂的解释更正确。

  需要最少假设的解释最有可能是正确的。

  让事情保持简单!

  他写下大量著作,但其盛名却来自他的著作之外的以上警句。他对当时无休止的关于“共相”“本质”之类的空洞抽象概念的争吵感到厌倦,提出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要领都是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剃除”。人们将他的这一近乎偏激的思维方式称之为“奥卡姆剃刀”。这把“剃刀”曾使他所在教会受到威胁,他本人也被视为异端,关进监狱。然而这把剃刀曾经剃向了几百年间争论不休的经院哲学和基督教神学,使科学、哲学从神学中分离出来,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700多年来,许多使用过这把“剃刀”的科学家,如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等成了科学巨匠。

  金镶玉的误读

  有句俗语叫“有眼不识金镶玉”,意思是说某人没有识别能力。其实它本作“有眼不识荆山玉”。《韩非子·和氏》:卞和采得一块荆山玉献给厉王,厉王以为石头而判他欺君罪,砍了他的左脚。后又献给武王,武王又以欺君罪砍了他的右脚。人们便称楚王“有眼不识荆山玉”,由于音近之故,后把“有眼不识荆山玉”误读并误写为“有眼不识金香玉”或“有眼不识金镶玉”。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