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是一个重要的语义语法范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的空间范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廖秋忠、方经民、储泽祥、齐沪扬、崔希亮等学者都曾做过相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的储泽祥先生的新著《汉语空间短语研究》,不论从事实挖掘,还是在理论方法上,都把对汉语空间问题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全书分六章。第一章“汉语空间范畴的语义内涵及其表述形式”,是全书的纲领。在本章中,作者首先说明了自己的语言观和语法观,并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地提出了相应的研究方法,然后对空间范畴研究中涉及的一些术语,如点、线、面、体、维、处所、位置、主体、客体、图形、背景、参照、基准等进行说明。第二章“汉语空间短语的类型和共性”,从类型学的角度考察并论证了汉语处所词的词类地位;提出了一个指示代词的蕴含共性序列。第三、四、五章分别对空间短语中的后置方位词、前置介词和动词后的处所角色宾语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如从空间实体的可居点入手探讨后置方位词的选择,“在+方位短语”里方位词的隐现机制,方位短语前介词的隐现机制等。第六章针对另外一些与空间短语有关的问题进行了个案研究,如“SVO在L”格式,“V往+O”的语义约束,后置方位词的性质、范围,岳西方言中“底”由方位词向结构助词的转化以及近代汉语中方位短语能否充任受事成分等。既有共时的分析描写,又有历时的考察解释。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