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是“创新”还是“炒作”——我对“在场主义散文”倡导者的看法
作者:haowj   日期2010-01-20 18:24: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我对在场主义散文的关注始于2008年,我和我的研究生看到了在场主义散文的宣言,包括一些作品,我们曾在延安大学发起了一次讨论,有篇文章后来被《中国散文评论》杂志登在2009年第2期。我的话题就是以此展开的,文章的题目我写得比较绝断,即《不是炒作,又是什么?》。很多同志可能没看过这篇文章,我现在仍是那个观点。

  在场主义散文“宣言”偏激

  一种学术观点能否站得住脚,不在于发言者的社会地位高、发言姿态特别,而在于是否有创新性与学理性。创新不等于简单的哗众取宠、标新立异,创新必须以扎实的学理为基础,否则往往会贻笑大方。

  21世纪以来,散文界弥漫着一种浮躁的学风,善做扎实考证与现象梳理的人越来越少,动辄就“圈地运动”式地命名散文的人越来越多,给散文贴标签的人越来越多。这几年此风愈长愈盛,包括“新散文”、“深呼吸散文”、“原散文”、“原生态散文”等标签令人眼花缭乱。前不久,我还听到一种更让人瞠目结舌的声音:“在场主义就是在中国散文的这种大混乱的危机中宣告出场的。在此千钧一发的紧要时刻,披着朝阳出场的在场主义,决不满足把自己局限为一个散文流派,它还自觉地肩负起廓清中国散文的天空,为中国散文立论和立法的历史使命。”“在场主义的强光要照亮的不仅是我们自己,它更大的辐射光波将彻底扫除覆盖在中国散文上空的重重阴霾。”我读了《散文:在场主义宣言》、《散文观念:推倒或者重建》、《在场主义小词典》以及别的在场主义散文的理论建构文章后发现:发言者是典型的哗众取宠式的炒作,他们试图用异常极端的话语方式表达观点,以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作为一名远离中心话语圈的散文研究者,我一开始倒是抱着理解的态度来关注在场主义散文现象的。俄国19世纪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言:“小狗不要因为大狗的存在而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学术界,权威的声音往往遮蔽着草根的声音。偏居四川一隅的几位散文写作同仁,尽管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已产生了一些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进入了主流话语圈。他们要想引起全国性的关注,就必须有所作为,必须发出相对“独特”的声音。我以为在场主义散文偏激性“宣言”的出现,就是长期在焦虑中思索后发出的歇斯底里的声音。他们虽有“命名即是创世,说出就是照亮”的勇气,但其发言方式缺乏必要的学理基础,存在三点错误。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