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曹操墓的考古学证明
作者:haowj   日期2010-01-20 17:22: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西高穴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该墓近年来不断被盗掘,为了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8年12月至2009年进行了考古发掘,已经考古发掘完成的西高穴墓有两座,编号为一号墓和二号墓,二号墓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已基本完成,一号墓考古发掘正在进行之中。从已经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南北并列的二号墓与一号墓,前者应为主墓。据目前已经取得的田野考古发现资料,可以确认二号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墓葬。

  西高穴二号墓确认为曹操墓的主要考古依据是:考古发现的西高穴二号墓形制规格、遗迹与遗物所反映的墓葬时代、出土“石牌”及其文字内容、人骨遗存鉴定结果、墓葬地望、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遗存的对应关系、其他出土旁证遗物等。

  1.西高穴二号墓的形制与规格

  二号墓为“甲”字形墓,坐西朝东,由墓道、前室、后室和4个侧室构成,属于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

  墓道长39.5米、宽9.8米,东西长18米。墓门宽1.95米,高3.02米,墓门4层,外3层为砖砌,内层为石门。墓圹平面东边22米、西边19.5米,东西长18米。

  墓室有前室与后室,二室平面均为方形,边长约3.8米,四角攒尖顶。前室与后室南北两侧各设置一个侧室,侧室平面均为长方形。墓室石板铺地,石板长95厘米、宽90 厘米。4个侧室均置石门。

  在西高穴二号墓考古发掘之前,考古发掘的汉代诸侯王墓近50座,其中东汉时代诸侯王墓有7座。东汉时代的7座诸侯王墓中,有前期2座、中期3座、晚期2座。考古发现的东汉晚期的诸侯王墓为河北定县北陵头43号墓(东汉中山国中山穆王刘畅墓)、江苏徐州土山墓(东汉晚期某代彭城王或王后墓),二者均由墓道、前室、后室与左右耳室或侧室组成。

  晚于东汉时代的三国时代东吴高级贵族墓(或帝王陵墓)考古发现有江苏南京江宁区上坊墓、安徽马鞍山宋山墓(东吴景帝孙休墓)和朱然及家族墓等,其墓葬形制均由墓道、前室、后室及侧室(或耳室)组成,墓内安置石门,墓室地面铺地砖规格大(如安徽马鞍山宋山东吴墓铺地砖、江苏南京上坊东吴墓铺地砖边长50厘米)。宋山墓墓室长17.68米、宽6.6米。上坊东吴墓墓室长20.16米、宽10.5米,前后二室平面均近方形,顶部为四隅券进式穹隆顶,前室与后室两侧各有2个耳室。

  东汉时代考古发掘的诸侯王墓一般在王国都城附近的高地或山冈之上,东汉时代前期诸侯王墓的墓葬形制是题凑石墙回廊多室墓,东汉时代晚期诸侯王与魏晋时期高等级墓葬则为单墓道、前后室及四侧室(或耳室)、穹隆顶砖室墓。西高穴二号墓墓葬形制恰与东汉时代晚期诸侯王墓和魏晋时期高等级墓葬形制相同,它们的规格相近。从考古发现的西高穴二号墓墓葬形制规格来看,二号墓应为“王陵”。

  2.考古发现遗迹与遗物所反映的墓葬时代

  西高穴二号墓墓葬形制规格与东汉晚期诸侯王墓基本相同,墓内发现的3枚东汉五铢钱,有“魏武王”铭刻石牌7件及物疏石牌51件,均不晚于东汉晚期或曹魏初期。因此可以判定其时代为东汉时代晚期至曹魏初期。

  3.出土“石牌”的文字用语及书法特点

  在西高穴东汉晚期墓葬出土的“魏武王常所用挌虎”铭文石牌7件,“魏武王”在东汉晚期曹操去世至曹丕称帝之间,只能是曹操。“常所用”为汉魏之际所使用语言,如《三国志·吴书·周泰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常所用”语,《宋书·肖思话传》有“常所用铜斗”,此外其他文献中还有“常所用弩”等。有“魏武王”铭石牌中的“挌虎大戟”、“挌虎短矛”及被盗的石牌中的“挌虎大刀”等铭刻,“挌虎”为当时常用语,如《魏书》有“格虎车四十乘”、《文选》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注王肃《格虎赋》、《全汉文·谏格虎赋》、《太平御览》引崔鸿《十六国春秋·后赵录》载“格虎车”等。

  “刀”作为短柄武器,东汉时代晚期在军队中已基本取代了长剑。东汉晚期的诸侯王墓(河北定县43号墓)之中,出土有长105厘米的大刀。“戟”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最主要的格斗兵器。

  西高穴二号墓出土的刻铭“魏武王挌虎大戟”与缴获盗墓者从此墓盗出的“魏武王挌虎大刀”,从其“挌虎”的用语与“大戟”和“大刀”的兵器,都说明它们是东汉末期至曹魏时期所流行的。

  西高穴二号墓出土的58枚刻铭石牌分为两种类型,一为刻铭“魏武王常所用”者,计7枚;另一为物品名称及数量刻铭。其中后者应为“物疏”(即一般所说的“遣册”)遗存,这是随葬品记录,它们流行于战国时代至魏晋时期。

  二号墓发现的刻铭石牌文字,绝大多数为汉隶,亦即“八分体”,这是东汉时代流行的书法。

  4.人骨遗存鉴定

  西高穴二号墓发现人骨个体3个,鉴定认为男性1个,年龄约60岁;女性2个,年龄分别约为50岁和20岁。《三国志· 魏书·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二号墓发现男性个体头骨鉴定年龄与曹操去世年龄基本吻合。

  5.其他出土旁证遗物

  在西高穴村以东14公里为曹魏都城——邺城遗址。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的考古勘探、发掘工作,基本探明了邺城遗址的范围、布局形制。根据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埋葬规律,一般帝王陵墓安排在帝王都城附近,如商代晚期都城——殷墟的王陵区在殷墟西北部的西北岗一带,春秋时代秦国都城雍城的附近有在此执政的秦公陵,战国时代秦咸阳城西北部有秦王陵,西汉一代9座帝陵埋葬在汉长安城北部,唐十八陵在唐长安城以北的“北山”一带东西排列着;朱元璋以南京为都城,去世之后葬于南京。明十三陵是在北京当皇帝的帝陵。曹操以邺城为王都,作为“魏王”的曹操陵墓理应埋葬于邺城附近。曹魏邺城的“魏王”只有曹操,邺城作为东汉晚期曹操的王都,这里东汉晚期的王陵则非曹操莫属,其他王陵不可能在此。

  1998年,西高穴村村民徐玉超在村西取土时,发现了后赵建武十一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志文记载:鲁潜“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廿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相比较西行四十三步,北迴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墓志上述文字记载锁定魏武帝高陵就在西高穴村。西高穴村发现的东汉时代晚期曹操墓与鲁潜墓志互为佐证。

  6.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遗存的对应关系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三年六月在“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西门豹祠遗址在今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遗址地面常有东汉、北朝时期的砖瓦残块发现。《水经注》又载:“西门豹祠东侧有碑,隐起文字,祠堂东头石柱,勒铭曰:赵建武中所修也。”该石柱现存于临漳县文物保管所。西高穴村在西门豹祠遗址以西7公里,西高穴二号墓所处地势高亢,地面没有发现封土遗存。古代帝王陵墓的“薄葬”,历来将“不封不树”作为十分重要的内容,西高穴二号墓就是一座东汉时代末期具有王陵形制与规格的“不封不树”的墓葬。

  唐代《元和郡县制》记载:“魏武帝西陵在县(唐代邺县,即魏晋时期邺城故址)西三十里。” 西高穴村东距邺城遗址15公里。

  西高穴二号墓的地望与上述文献记载的方位是一致的。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二年“天子进公爵为魏王”。又载:建安二十五年“王(曹操)崩于洛阳。……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西高穴二号墓出土的有“魏武王常所用”石牌,其称谓与上述文献记载是相同的。

  从以上所述可以认为,西高穴二号墓就是曹操墓,前面提出的所有证据是一个完整而又相互佐证的证据链。曹操作为魏王,王都在邺城,曹魏邺城的魏王只有曹操,曹操去世之后只能葬于邺城附近,曹操的陵墓只能是东汉时代晚期的,其墓葬形制规格应该与东汉晚期至三国时代的“王陵”形制规格是一致的,东汉时代晚期的“魏武王”只能是曹操的“谥号”,西高穴二号墓具备了上述证据链中的所有方面,因此我认为西高穴二号墓就是曹操墓。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历史研究》编委)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