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报》与毕节地区社科联共同举办了“中国·毕节实验区可持续发展座谈会”。本版对会议发言内容进行摘登。
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新一轮高水平跨越发展
研究毕节试验区,要首先吃透试验区建立时的国情、省情和地方状况。当时,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新时期,全国各地都在建设发展。但是,具有典型喀斯特岩溶地区特征的贵州该如何发展?生态恶化、人民贫困、人口膨胀,是当时的主要矛盾。贵州需重点突破、梯度发展、整体推进,需在典型地区先行先试。而这三大主要矛盾在毕节地区最为突出。
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踏遍了乌蒙大地,在做了充分调研后,提出在毕节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在试验区建立大会上,他强调,毕节在结合中央政策、借鉴外来经验的基础上,一定要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发展思路。
试验区的总体设计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整体设计。把开发扶贫这一经济问题、民生问题和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结合起来,整体设计、整体推进。第二,试验区的三大主题是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和人口控制。20世纪80年代,还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为辅的时代,那时就能够提出开发式扶贫、保护生态和提高人口素质这一发展思路,具有不一般的前瞻性。第三,获得智力支持。以智力支边为平台,胡锦涛同志亲自带队到北京,构建多党合作,共同推进毕节试验区发展。既要创新,又要避免失误,科学和民主决策非常重要。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给我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智力支持。
20年来,毕节没有出现重大决策失误,这是因为有科学思想的指导,获得了强有力的智力支边的专家支撑,有试验区人民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试验区精神。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