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保定自古“关山带河,联络表里,控扼燕蓟,四达之冲”,在历史上留下许多文化遗产,莲池书院便是其中的瑰宝。
整个书院楼台掩映,亭台水榭,颇有闹中取静、傲出俗流的味道。每逢夏季,园内池水清清、莲叶田田,与她的名字“莲池”更是意境相仿。
莲池书院得名于莲花池,古莲池为元代汝南王张柔初建于1227年,后因地震严重损毁。直到明代后期,才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扩建。从那以后,就成为当时达官贵人云集的场所。到了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朝廷诏令各地督抚建省城书院,直隶总督李卫建莲池书院于古莲花池,另辟“南园”作为诸生自修、研习之所。书院东侧建有皇华馆,作为总督府接待往来使臣的宾馆,形成了书院与使馆并列的特色。
作为清代直隶省的省会书院和最高学府,莲池书院发展变革的历史清晰地反映了清代文化趋向不断转变的足迹。咸丰十一年(1861)以后,多任院长都很注重经世致用之学,尤其是在“光绪三杰”——黄彭年、张裕钊、吴汝纶先后担任院长期间,扩建学舍、设立“学古堂”,开展书法教育,开办东文学堂和西文学堂,莲池书院进入鼎盛时期,一度闻名遐迩,成为海内外学子向往的文化教育中心。
光绪二十六年(1900),德、英、法、意四国联军侵占保定,莲池珍藏文物被洗劫一空,建筑亦成灰烬。后虽再修书院、重建行宫,但已无昔日辉煌。再后来,书院改做校士馆,旋又做文学馆。辛亥革命后,改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行宫则辟为公园。
莲池书院培养出一大批经世致用的人才。保定学风之盛由此得以培育,一批又一批的书院学员在十年寒窗学成之后,通过科举致仕,成为朝廷的栋梁。冯国璋和刘春霖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两位。
1952年11月22日,毛泽东莲池故地重游,说:“莲池之所以有名,关键是莲池书院有名,莲池书院在清末可称为全国书院之冠。”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