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现代化进程的影像书写——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中上海城市形象的演变
作者:haowj   日期2010-01-20 18:3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进入新时期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重新开启了曾一度中断的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曾长期受到压制的城市活力被重新激发,城市开始了从单一的生产基地向生产、消费、文化等多功能中心的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中国经济建设与电影生产重镇的上海,成为众多城市题材电影共同的表述对象,在影像世界中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城市形象。

  浩劫过后朝气蓬勃的重生之城

  新时期中国电影所经历的发展高峰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以上海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影片,其中有反映青年个体户生存状态的《大桥下面》,勾勒上海青年群像的《逆光》,也有以轻喜剧形态表现青年人恋爱与工作的《快乐的单身汉》、《邮缘》等。这些影片无一例外地以深情、乐观的目光注视着改革开放背景下上海社会展现出来的新气象,向观众传达着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文革”岁月已经过去,未来有个美好的明天等待着人们去拼搏进取,正如《逆光》中作家苏平所说的:“朋友啊朋友,你可千万不要忧愁,你说生活像沙漠,是因为你心上没有绿洲……挺起胸来,迎着太阳走,把黑色的影子永远抛在身后……”

  与上海电影人言说“新时期新上海”时乐观坚定的心态不同,香港导演许鞍华在《上海假期》中借助从小在美国长大的顾明的视角,审视了90年代初期的上海。在顾明眼里,上海是如此的寒碜、简陋,在一次由洗浴方式引发的争吵中,顾明甚至把上海社会最为普遍的里弄生活状态形容为狗一样的生活。影片中上海城市形象的能指不单是上海本身,而是当时的整个中国——一片刚刚对外开放、百废待兴的土地。影片结尾,代表传统与现代的祖孙两代达成的认同与谅解无疑彰显出了鲜明的时代主题,那就是上海要发展,要摆脱落后的状况,就必须在坚守自身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大胆地向西方学习。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