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从马克思的物象化理论剖析性交易
作者:haowj   日期2010-01-19 09:55: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物象与物象之间的关系毕竟不同于人格与人格之间的关系,人作为一种理性的存在物当然不会满足这种非人状态。

  当今流行的一些现象不仅为我们理解马克思的物象化概念提供了实例,反过来马克思的物象化概念也为我们分析、批判和摆脱这类现象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物象化(Versachlichung)现象作过深刻的阐述。他说:“对生产者来说,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社会关联就表现为这个样子,就是说,不是表现为人格在自己劳动中结成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格和人格之间的物象的关系以及物象和物象之间的社会关系。”这段话的大意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来是一种人格对人格的社会关系,但却转变成了物象和物象,譬如说商品和商品之间的关系。

  从马克思的立场出发,这显然是一种扭曲的、颠倒的现象,必须予以批判和否定。近些年,笔者在讲授马克思的物象化概念时,一直苦于找不到能够说明其扭曲性和颠倒性的例子。而近来网上曾多次热炒某某女演员与某某男导演之间的性交易现象,这却为我们解释物象化概念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例证。

  本来,在电影创作中,演员和导演只是分工不同,二者的合作是一部电影创作的前提,他们的关系是人格对人格的关系。但在女演员所揭露的事实中,他们的合作却采取了一种性交易的方式。女演员用自己的身体(性器官和性能力),男导演用手中的权力(角色分配),在电影创作这一艺术舞台上,代表他们登场的不再是演员和导演这些人格(Person),而是供人“占有”的身体和被“出卖”的权力。如果套用前面引用的《资本论》的话,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表现为演员和导演在电影创作中结成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演员和导演之间的性交易关系以及身体和权力之间的社会关系”。而身体和权力,用大哲学家康德的话来说,只不过是物件或者说物象(Sache)而已。因此,不仅他们的人格直接变成了物象,他们之间的社会交往也蜕变为物象和物象之间的交换。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