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中国人躯体化问题的重新审视
作者:haowj   日期2010-01-14 09:2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人的高躯体化症状问题一直是临床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关注的焦点之一,也产生了众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较大不足。

  躯体化的定义与特征

  所谓“心理问题的躯体化”是指人们在发生心理不适时,不是或较少以焦虑、恐惧及情绪变化等心理化的方式呈现,而是以头痛、腰痛和胸痛等躯体症状的方式呈现。在ICD-10《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1990)中,躯体化被列为躯体形式障碍的一种。作为一种临床现象,它表现为某种身体上的症状,但不能从医学角度对身体疾病做出合理解释,并具有以下几个临床特征:患者体验到和表达出躯体不适与症状;这些躯体不适与症状不能用器质性病变来解释;患者将躯体不适症状归咎为躯体患病;患者据此向医学各科求助。

  一般认为,躯体化是对心理社会应激独特的反应,即患者主要是用躯体方式而非心理方式做出反应。最常见的躯体化症状为头昏、头痛、耳鸣、乏力、睡眠障碍、胸闷、心慌、慢性疼痛、咽喉梗阻、厌食、腹胀、尿频等,患者就诊时往往以丰富、生动、多变的躯体症状为主诉,但其躯体症状与相应的医学检查不符,对症治疗效果往往不佳。因疗效不好,患者又会对医生和医院不满,从而反复更换医院科室和医务人员。这一状况在使患者本人深感痛苦、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的同时,也在无形中耗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并损害了医患关系,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双重的困扰。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