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乾》:“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吉。”
这似乎是量身定制的吉词:一元复始,紫气东来。在诸位“大人”——我们尊敬的朋友,和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这本年轻的学术刊物(算起它作为集刊的时间,今年九周岁。从今迈入第二个九年,恰合“九二”之数) 现身于繁茂的文化原野之上。
春风初沐,上上大吉。
这是一本以文学研究为主旨的刊物,而它的认军旗上,赫然闪现的是斗大的“文化”字样。
作为一本学术刊物,定位于“文学”与“文化”的联姻,是基于以下三个层面的考虑:
一、中国学术历来就有“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因而作为本刊主要研究对象的中国文学,本身就有纠缠于思想史、社会史的特色,如果试图剥离出一个“纯”中国文学的话题,反而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二、进一步讲,文学本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之血肉相连的有机体。从文化的背景、文化的视角观察文学现象;以文学为切入点考察文化,还原、构拟文学所生所在的“文化场”,都是题中应有之义,也都会有较之于“纯”文学、“纯”文化研究不同的收获。
三、本质上看,文学是人类所创造的符号世界中最为精微、复杂的一个系统,其意义的产生、价值的判定,都因更大的意义系统、价值系统而定,并随其变动而变动,这个更大的系统就是文化。
因此,“文学”与“文化”走到一起,绝非一时之兴起,更非赶所谓“文化热”之时髦,而是二者基因使然。
因此,我们标榜文学研究的文化角度、文化色彩,不是贴标签式的,不是套用某种模式的,不是僵硬排他的。
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二者的结合具有强盛的生命力,在众多作者的共同扶持下,“终日乾乾”,在不远的将来而“飞龙在天”,成为一本学术个性鲜明的好期刊。
(作者系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