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以后,一些欧美国家陆续爆发新左派运动。这其中思想成就最丰硕的要属英国新左派。以《新左派评论》杂志的控制权在1962年转移到佩里·安德森手中为分界线,英国新左派运动通常被分为两个阶段。在1956—1962年的早期阶段,英国新左派思想家们主要致力于对斯大林主义的反思,并在研究具体的英国问题的过程中,创造出了文化马克思主义这一具有鲜明英国本土特色的理论形态。而在1962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后期阶段,一批更年轻的新左派思想家脱颖而出。他们致力于引入欧陆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以期在英国开创一种更具马克思主义特征的理论传统。就在两代思想家的相互碰撞中,英国新左派运动茁壮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英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贫困”面貌,将英国打造为一个堪与德法比肩的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输出国。80年代初期以后,随着“撒切尔主义”的强势推进,社会主义运动在英国进入了低潮期。在走向终结的同时,英国新左派作为一种新传统对英国当代思想发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学界也开始关注英国新左派。这其中一个深层次原因是国内学界逐步认识到,自觉追求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是英国新左派能够取得巨大成功和深远影响的关键所在;对于正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国内理论界而言,英国新左派的经验和教训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然而,由于相关文献匮乏,英国新左派的这种重要性尚未得到人们普遍认识。有鉴于此,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的张亮教授主持编译了《英国新左派思想家》(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一书。
《英国新左派思想家》共收录英美学者的相关研究文献12篇。开篇的《英国新左派的马克思主义》在对既有相关研究进行方法论反思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这个全新视角对英国新左派运动的发展历程和思想遗产进行了批判性的再探讨。其他11篇文献则是对10位具有重要影响的英国新左派思想家的个案研究。
《英国新左派思想家》收录的个案研究大多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美学界比较经典的成果,基本上体现了国际学界对相关思想家的主流认识或最新研究动向。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该书收录的有关理查德·霍加特、拉尔夫·密里本德和汤姆·奈恩的三项研究在国内学界属于首次出现,具有一定的补空意义。作为伯明翰学派的奠基人之一,理查德·霍加特一向以“文化研究之父”之名广为国内学界所知。可是,霍加特与文化研究的关系究竟怎样?即便是在英语世界,这个问题也长期没有得到充分阐述。在《理查德·霍加特、〈识字的用途〉及文化转向》一文中,英国文化研究的最重要代表斯图亚特·霍尔权威地、详细地阐述了霍加特的早期研究工作对文化研究以及英国新左派运动的深远影响,力证:如果没有霍加特的开创性工作,就不会有后来的文化研究。对于20世纪英语世界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家拉尔夫·密里本德,虽然国内学界比较早就译介了他的几本代表作,但对于其生平及思想发展历程却一向缺乏足够的了解。密里本德的学生兼同事列奥·潘里奇撰写的《作为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拉尔夫·密里本德》一文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至于汤姆·奈恩,国内学界几乎一无所知。可事实上,他是英国新左派运动史绝对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人物:离开了他与佩里·安德森共同制定的“安德森—奈恩论题”及其所引发的巨大争论,英国新左派的后期发展是根本不能想象的。此外,他还是当代英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主义理论家之一。通过《汤姆·奈恩的民族主义理论:历史发展与当代批判》一文,读者将能够对他的思想特别是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获得一种详尽的全景式了解。
一般说来,雷蒙·威廉斯、爱德华·汤普森和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是国内学界最为熟悉的三位英国新左派思想家,相关研究文献也比较丰富。有鉴于此,《英国新左派思想家》特别选取了一些具有独特视角的文献以飨读者。例如,雷蒙·威廉斯通常以文学理论家的形象出现在国内读者面前,而该书收录的《雷蒙·威廉斯的新左派政治学》一文则着重突出了他的政治思想及其历史意义。对于爱德华·汤普森这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该书收录的两篇文献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研究视角。其中,《爱德华·汤普森:作为行动主义者的历史学家》一文以汤普森作为历史学家的社会政治活动为中心,考察了他的学术研究与政治参与活动之间的微妙互动关系。《爱德华·汤普森的伦理激进主义及其遗产》一文则从政治学的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作为“公共道德家”的汤普森的人生轨迹、思想发展以及他留给当代的宝贵遗产。至于霍布斯鲍姆,国内读者对他的史学思想已经比较熟悉。而在《艾瑞克·霍布斯鲍姆与工人阶级》一文中,读者看到的则是霍布斯鲍姆尚不为国人所熟悉的政治之维。
该书收录的其他文献也颇有可圈可点之处。《自由、欲望和革命: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的早期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和《佩里·安德森的早期新左派政治学》为读者了解英国新左派早期的一些重要理论争论提供了详尽的阐述。《斯图亚特·霍尔的学术之路》和《伊格尔顿学术思想概览》分别对霍尔和伊格尔顿的思想发展历程提供了详略得当的叙述,是两篇出色的导论性文献。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晓曼 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