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长于开封的河南大学校园。这里原是河南贡院,1912年成了留美预科学校。冯玉祥主持豫政时将其改为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到现在,校园里还满布着民初欧式和民族复兴样式的建筑。虽然正立面多是折中主义的欧洲古典形制,还有希腊式的爱奥尼亚、科林斯立柱,但顶层却是中国古典的歇山、硬山式大屋顶。20世纪30年代,这里聚集了范文澜、冯友兰、姜亮夫、罗章龙、董作宾、姚从吾、高亨、郭绍虞等一批名人。一些作家也在这里,如饶孟侃、于赓虞,现代派诗人李白凤,连诗人朱湘想在这里谋个教职都没有弄成。我小的时候,万曼(据说是曹禺的弟弟)、孙作云等先生都还在。至于任访秋等先生,则恨不得一天见三回。也许,小时候的见闻使我开始了对学术的兴趣。
......(作者:张鸿声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