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中国发展道路的哲学探索——“哲学与社会发展论坛(2010)”综述
作者:cuicen   日期2010-12-10 13:54: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由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哲学与社会发展论坛(2010)”近日在中共中央党校举行。来自北京各高校、研究机构的近80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发展道路的哲学探索”主题,就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作了深入探讨。

  哲学应关注当代中国发展道路。与会学者都强调哲学必须关照现实,从当代中国发展的实践中汲取养料,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作出贡献。郝时晋认为,深入研究“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当前的重大任务。贾高建认为,我们应从哲学的高度认真总结和反思以往发展的历史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和探索现阶段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侯才认为,哲学理论工作者应充分借鉴当代西方相关优秀文化成果,大力发掘和创造性转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论资源,努力结合社会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期应对和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伦理价值难题。

  从现代性的视角深入把握“中国道路”的实质和内涵。与会学者认为,必须将中国发展道路放在“中国问题”、“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侯才认为,“中国道路”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其实质则是“中国现代性”的建构。庞元正认为,“中国道路”就是从中国特殊国情出发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这条道路区别于现代化道路的西方模式、苏联模式和东亚模式。万俊人认为,“中国道路”凝聚着百年中国的现代性梦想,现代化的载体是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和建设。

  理性看待“中国道路”的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在讨论“中国道路”的历史地位时,很多学者强调需要持久的历史检验,因此应该持谨慎的乐观态度。侯才认为,“中国道路”的既有实践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它提供了在经济落后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种尝试,从而在统一的世界历史和多样化的民族发展道路中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和代表性。不断改进和完善这一模式,使其最终获得成功,是中华民族的福祉所在,也是中华民族有可能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契机。同时,应充分认识到,“中国道路”尚处于探索阶段,仍面临许多重大挑战。赵家祥认为,重要的是应集中精力多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马俊峰认为,“中国道路”还在继续进行之中。将“中国经验”上升为“中国模式”会造成一些不利的后果。李鹏程认为,很多地方出现了“唯GDP发展论”,这种发展观无视文明、抵制文明、与文明相悖甚至毁坏文明。庞元正认为,“中国道路”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面临贫富差距拉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耗费殆尽、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和挑战。邹广文认为,在当代中国,社会公平正义还没有很好地实现,国人精神信仰匮乏,环境、资源、生态压力变大,文化领域“三俗”现象严重。

  重视“中国道路”发展的文化和精神动力。侯才认为,要使“中国道路”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须构建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应是民主、富强、公正、和谐、自由。李鹏程认为,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文明”作为“中国道路”须遵循的前提和校准原则,强调文化的先导作用,即以文化价值的创新和文化思想精神的活跃为先导。庞元正认为,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高度的政治智慧解决好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化的国民心智。杨信礼认为,必须实现科学发展,发展民主,发展社会事业和文化事业、提升国民素质,要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作者:董振华 孙要良)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