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第四届亚太经济与金融论坛在京召开 专家热议亚太经济发展新趋向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1-10 09:07: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讯(记者刘维维)2010年,全球经济在超预期反弹后开始有放缓迹象,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面临威胁。为推动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复苏,必须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金融改革,但各国实施的政策措施大都停留在短期经济增长层面,结构调整的国内政策和国际制度构建仍然步履维艰。为此,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联合《中国与世界经济》编辑部、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和日本庆应大学环球卓越中心于12月13—14日共同举办了主题为“经济复苏、结构调整与制度变革”的第四届亚太经济与金融论坛,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国内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的学者200余人,围绕“全球经济复苏和政策协调”、“金融市场结构调整和监管新趋势”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并购是结构调整有效手段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中央财经大学兼职教授吴晓灵在谈到经济结构调整问题时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是市场信号和政府政策引导下的优胜劣汰的过程,企业财务约束是结构调整的动力,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该通过调动市场的力量来实现,政府应致力于消除价格的扭曲,加快修订环保和产业技术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制定财税政策。在中国当前产能过剩时期,并购是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对企业进行有效并购、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由此,她提出,为完善并购市场、提高并购效益,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完善国企经营机制,建立升降板制度,减少并购中的价格操纵;二是发展多种融资手段,促进并购发展,包括贷款、债券和股权基金。在谈到价格体系的改革时,吴晓灵指出,30年前的价格改革主要是消费资料价格的改革,现今主要是要素价格的改革,包括劳动力、技术、能源、原材料,也包括资金,即利率市场化。

  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复苏成为与会专家热议的问题。世界银行驻京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路易斯·高路易认为,世界各国已走上经济复苏的道路,但不同类型的经济体存在很大的差异,高收入国家会有一定的增长但不会太快,发展中国家会有非常快速的经济增长,新兴市场经济体会非常强劲。在亚洲内部不同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不同,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在经济增长方面表现非常好,比较小的经济体如泰国、韩国等则更多地依赖外贸促进国内的经济增长。

  华盛顿大学经济学教授王家骁就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这次金融危机进行了对比,他提出,亚洲经济体之间越来越相互依赖,主要是通过内部贸易量的增加和资本的流动增加造成的,特别是中国与亚洲其他经济体之间的相互融合非常成功。他还认为,中国需要继续刺激国内需求,继续实行贸易自由化,尽最大努力恢复多哈回合谈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松奇则认为,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国要处理的主要矛盾是如何在国际金融监管趋于增强的情况下,保护本国金融微观主体的积极性,使其发挥巨大的潜能。

  多种国际货币体系才稳定

  这次金融危机爆发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成为各界共同探讨的话题。与会专家详细分析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存在的非公平性和非稳定性,对美元作为主权货币在量化宽松政策下的外溢效应和漏损效应进行了透彻分析,建议改革国际货币体系,鼓励储备货币的多元化,督促主要储备发行国实施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强国际政策协调。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巴里·艾森格林认为,如果美国持续经常账户赤字,强势美元将不可持续,中国仍然需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大规模美元资产的损失问题。巴里·艾森格林进一步指出,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严重问题,并预测人民币最早在十年之后可以成为非常重要的国际货币。他提出,人民币需要成为国际货币,因为中国需要深化流动性强的金融市场,而且美元也是用十年时间才成为国际货币的。在谈到国际货币体系未来的发展趋势时,巴里·艾森格林认为,由人民币、欧元、美元所组成的多种国际货币体系将是稳定的,因为未来中央银行储备的管理者会有多种货币组合,而不只是单一货币,中央银行会是稳定化的投资者。

  据了解,“亚太经济金融论坛”由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于2007年9月发起成立,旨在为亚太地区各国从事经济和金融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定期的交流平台。借助这个平台,组织者希望推动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学术发展,同时为有关的政策实践,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和金融政策制订提供有益的参考。(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