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陈诗一所著《节能减排、结构调整与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一书,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入选2010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批准号:10KJL004)。
该书尝试从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初源起的能源和环境维度,来更深层次地剖析节能减排在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作用的经济学机制,并以工业为例来分析如何通过实施以能源结构和轻重工业结构调整为主的政策,重置能源要素和减排环境污染,以推动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增长,并最终实现工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可持续方向的根本转变。
这与现有研究中通常只从传统的资本和劳动投入要素的维度来分析发展方式转变有所不同,也与通常只关注三次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投资和消费结构、内外需结构调整等路径不尽相同。该书以工业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因为它是中国的主要能源消耗部门和污染排放源,节能减排在其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尤其突出。
全书由十章内容构成。第一章通过历史数据对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工业发展历程进行简单的描述性分析。第二章利用传统的超越对数分行业生产函数来估算中国工业生产率变化,并进行绿色增长核算,得出能源和资本主要驱动了改革开放期间中国工业增长结论。第三章综述国内外研究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主题的最新文献,在对文献中量化结构调整效应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能够纳入能源和环境要素并克服传统方法弊端的新的计量方法,对改革后中国工业两位数行业的结构调整效应进行度量。实证分析显示,结构调整能够有效改善生产率并实实在在推动中国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四章至第七章则利用最新的、能够合理描述节能减排行为的非参数方向性距离函数框架来进行系列分析。第四章主要基于环境方向性距离函数,对改革以来中国工业分行业的生产率进行了重新度量和分解,发现传统的不考虑或不合理考虑环境因素的度量结果往往高估了真实的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率。尽管正确考虑了能源和排放因素后所估计得到的真实生产率较低,但是本章还是特别发现在90年代中前期到本世纪初这一阶段,由于中国卓有成效的节能减排政策和措施,中国能耗和排放密集型重工业的生产率、效率改善和技术进步首次超过了轻工业指标,实现了中国工业的绿色生产力革命。第五章重在解决环境变量市场价格长期缺失,导致很多与环境有关的增长分析难以进行的困境,即度量环境污染的影子价格。第六章把方向性距离函数扩展为一个动态的行为分析模型,以对工业部门从现在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节能减排的损失和收益进行模拟分析,最终找到通向中国工业未来双赢发展的最优节能减排路径。第七章则以工业碳税征收为例来预测中国环境税改革的经济和生态表现,预测结果支持中国尽快实现以碳税为代表的环境税改革。
第八章通过对中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减排历程进行分析,发现该约束性指标的实现是可能的,其中提高能源效率是主要决定因素。二氧化碳减排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助推器,但是不同地区和全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变化并不相同,第九章以上海市和全国东中西部地区为例,分解出它们背后的不同驱动因素,以为实现各自碳减排提供不同的政策建议。第十章对全书的基本内容和结论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并对未来的进一步研究给出了现有的一些基本思考。(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