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语言研究亟待理论更新和方法创新
作者:cuicen   日期2010-12-06 14:49: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讯(记者宋晖 通讯员姚占龙)11月27—28日,庆祝张斌先生90华诞从教6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现代汉语描写语法》首发仪式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

  据悉,在本次会议上,上海师范大学和商务印书馆共同宣布成立现代汉语描写语法研究室,上海师范大学和商务印书馆各为研究室拨款1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和商务印书馆汉语出版中心承办,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和中文系、《汉语学习》编辑部、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和中文系等16家高校相关院所和语言学杂志编辑部联合协办。

  理论与方法并重

  语法研究的深入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更新和方法创新是任何科学研究的不竭动力。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戴庆厦提出“语言演变链”的概念,认为寻找、确立演变链是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通过语言演变链可以发现语言间的不同特点反映出的语言演变关系,把不同语言出现的特点有机地连接一起,表明这些不同特点在演变过程中的地位、性质(包括演变的先后、主次、方向等),系统地展示这一语言群在历史演变中存在的共同演变规律。在对藏缅语名量词的演变链和藏缅语使动范畴屈折变化的演变链进行了详细论证的同时,阐述了寻找、确立演变链的过程中应注意的理论方法:区分亲属语言的演变链和非亲属语言的演变链;同一现象有的有多个演变链;要把演变链的链节放到各自的语言系统中去考察;防止强拼硬凑,颠倒顺序。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潘悟云通过对音韵学研究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目标、语言史观、研究方法的比较,认为目前汉语音韵学进入了第三代。第三代音韵学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分子人类学对历史语言学的挑战、经验科学基本方法的引进等方面的因素促成的,其研究的主要内容为音变的普遍现象、音变的普遍规则、音变的微观过程、音变的深层解释以及由此建立的音变的普遍理论等。

  南昌大学教授陆丙甫从汉语语法中语序、语序和功能标志的关系、语序和虚词的关系等问题入手,集中探讨了语序和虚词的关系问题,即“重度—标志”对应律。并以双宾语构造、修饰语标de、补语标志“得”、英语中的标句词that为例进行了详细的论证。认为“倾向是受到干扰的共性,共性是无干扰情况下的倾向”,只要排除干扰就能提炼出共性,排除干扰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最小对比组”。通过这一方法,陆丙甫从汉语的个性特点中提炼出了“重度—标志”对应律的共性特征:离开核心越远的成分,越倾向于重度高、标志多。

  反思与创新兼顾

  反思是规律完善和创新的前提。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沈家煊从韵律结构的角度重新对形容词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形容词的问题解决不好的症结是过分看重名、动、形之间的区别,其实汉语里首先重视的不是名、动、形的区别,而是“名词”和“状词”的区别。双音化作为一种语法形态手段,其作用是“充实”,使实词(包括名、动、属性形容词)减虚增实,即减弱名性而增强动性。因此属性形容词具有两重性,它们隶属动词,同时又比邻名词,在做定语方面近似名词。名、动、形三类词的划分方式英语和汉语不一样,汉语形容词隶属动词,动词隶属名词。既然形和动都属于名,那么名、动、形都能做常态定中[2+1]的中心(汽车房、全年租、出国热)也就顺理成章了。

  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用具体的实例说明了汉语语法分析思路的演进。如“盛碗里三条鱼”中的“三条”不能删去,他用“语义范畴控制句法关系”解释,而沈家煊则用“有界—无界”做了进一步的解释,那么为什么动词部分是有界的,宾语成分也要求有界的?陆俭明又进一步用“语义和谐率”做了更为深入的阐释。又如,汉、英语许多动词中都有“取得”和“给予”两个语义范畴,汉语的取得类动词都可以跟给予类动词一样带双宾语,而英语只有“buy”可以,而且由“买”和“buy”形成的双宾结构也不同,汉语“买”所形成的双宾结构表示“取得”义,而英语buy所形成的双宾结构表示“给予”义。英汉“取得”义动词所形成的句法结构的差异,就很值得进一步研究,而这一研究可能会有助于某方面理论上的突破。

  复旦大学教授范晓在以往对句式义的不同理解的基础上,从三个平面理论的角度将句式义分作句法平面的意义、语义平面的意义和语用平面的意义,重点讨论了第三种句式义。以往所说的语法“句式”,实际上包括句子的两种构式:句干构式(主要用来表达思维形式)和语气构式(主要用来表达交际用途)。相应的句式义也有两种情形:句干句式义和语气句式义。在对构式语法句式义分析评述的基础上,他提出分析句式义要遵守“辨同异”的原则。范晓认为“句式的特征”就可看做辨认句式或句式义同异的标准,即句式的标记特征、词类特征、语义结构的句法布局特征、词类序列的变换特征。(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