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教育监测与评估科学发展
本报讯(记者沙岩 通讯员李亚楠)11月29日,首届教育监测与评估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中国、法国、美国、韩国等近30个国家的专家学者与会。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在致辞中对研讨会召开表示祝贺,指出研讨会对促进教育监测与评估领域的科学发展,推动形成国际教育评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董奇作了题为“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与体系”的主报告。
与会专家围绕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的理念、实践经验、结果运用,学科领域的监测与评估,非学科领域的监测与评估,以及测评与督导的关系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展示了本国教育评估与监测领域的最新方法和技术。国际教育成就协会(IEA)等教育评估与监测领域知名国际机构,也在会上介绍了最新进展和成果。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随着教育测评理念与技术的不断更新,各国在开展本国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相互吸收借鉴方法与经验,使监测的过程和结果更趋于科学有效。
本次研讨会由教育部教育督导团办公室、法国教育部预测评估司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承办。据悉,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建立的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自成立以来在制度、技术和操作层面为我国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第二届北京文史论坛在京举行 为北京塑造独特文化形象
本报讯(记者周悦)11月26日,主题为“北京历史文化与世界城市建设”的第二届北京文史论坛在京举行。与会学者认为,北京要用文化的创意为城市的改造和建设注入艺术与文化的灵气,用城市的发展与建设释放文化繁荣的空间。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傅华指出,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应深入系统地开展北京历史文化的保护、发掘工作,加强文化资源在社会中的应用,使之更好地为发展北京作贡献。
世界城市应该是充满文化自信,有独特文化形象的城市。“汉朝的雄浑、唐朝的绚丽、宋朝的文雅、元朝的大气、明朝的严谨、清朝的细腻,这些建筑或文物古迹的存在,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历史文化长廊。”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市文联副主席赵书表示,站在前门大街和奥运村,北京给我们的映像是两种纠结的记忆。北京应塑造什么样的建筑风格和色彩问题值得深思。
世界城市应该有独特的文化创意销往全世界,对此,中国书店出版社总编辑马建农在提交的论文中分析了英国创意产业的多元性特征及对北京文化发展的启示,他认为,北京文化发展多元性的特征与英国历史文化相比,集成性、融合性和辐射性表现出色,但侧重于国内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融合,在中外文化融合性上相对薄弱,应积极主动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养分。
本次论坛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北京市文史研究馆、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共同举办。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许传玺主持论坛,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谭维克等专家学者出席。(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积极发掘非宗教形式精神传统
本报上海讯(记者李玉)在价值多元的社会当中,要稳定和加强凝聚力必须有基本的价值共识。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应该具有何种精神品质?日前,在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八届年会“中国信仰·中国经验”主题专场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分别对“如何构建中国社会的价值共识”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这些探讨对于当下的精神价值重构、文化构建、宗教政策的未来走向都有着积极意义。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童世骏认为,精神生活的核心是心灵生活,心灵生活常常被等同于宗教生活,但是在中国不然,尤其是在当代中国,在经历了现代化进程的洗礼之后,宗教生活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未必是合适的心灵生活方式,对于以内在超越为主要传统的中国人来说,提升精神生活的主要形式,可能更多还是在宗教之外。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共同价值的引导,需要积极发掘中华民族的非宗教形式的精神传统,成为调整各种价值追求时可以参照的目标。
北京大学教授张志刚在对当代中国宗教关系深刻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宗教关系积极引导论”,他认为要妥善处理好政教关系,应当立足于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宗教政策和宗教现状,从过去主要着眼于消极性因素的批判性观念,转向着眼于积极性因素的建设性观念,积极引导各种宗教积极参与慈善公益和社会服务事业,宗教工作不应只停留在教义或思想研究,而是应落实于社会实践。
民间信仰是否具有影响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金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现在民间信仰正在出现一种复兴,这种复兴并不是对传统进行简单复制,而是一种重构。这种重构的背后恰恰反映了民众具有的文化权利,即自由选择信仰的权利。对于民间信仰,我们应理性看待,不能简单随意地判定民间信仰的价值和地位,而应体察它的历史传统与生存现状,把握与引导民间信仰复兴所代表的文化自觉的力量。(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国图实现 厦门服务全覆盖
本报讯(记者陈静)近日,国家图书馆与厦门市文化局达成数字图书馆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厦门分馆”,并实现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在厦门地区的共建共享与全覆盖服务。
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为“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厦门分馆”授牌,厦门分馆由此成为国家数字图书馆建立的第十七家分馆。
周和平指出,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经过近五年的建设,已初步完成软硬件基础设施平台的搭建,数字资源保有量达460TB,形成了内容丰富、技术先进、覆盖面广、传播快捷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要“联合各部门和各地区有条件的图书馆参与建设,共同构建分布式的全国数字图书馆总体框架体系”,为此,从今年起,国家图书馆广泛开展了与我国各地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战略合作。
厦门全覆盖工作标志着国家图书馆与厦门市文化局战略合作的正式开启,并且第一次实现了用户的双向认证,也第一次实现了资源的无缝跨库链接。今后,双方还将以厦门市图书馆为阵地,逐步将国家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覆盖到全市各区、街图书馆,促进全市各级数字图书馆建设。(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华慈善百人论坛呼吁 实现慈善生态“退耕还林”
本报广东讯(记者武勇 通讯员虞志秋)11月25日,中华慈善百人论坛在深圳召开第二次会议。本次会议主题是“民间公益与政府责任”。论坛呼吁,政府、企业、社会的有志之士,在融会传统智慧、现实需求、实践经验和国际通则的基础上,共同探索,再造政府和社会组织关系的东方新模式。
本次论坛发布了“深圳共识”,认为政府有责任为社会组织提供更加包容、规范、高效的法律制度,切实厘定群己权界,呵护民间公益的自愿性和主动性,切勿将慈善作为强制的义务推广,切忌动用权力汇集和分配慈善资源;政府有责任尽快优化管理职能,实现公共产品供给的多元化,为社会组织提供更大的作为空间,并通过优化登记制度、税收政策、财政支持、委托服务、能力建设等助益社会组织发展;政府有责任加快“官办”社会组织治理结构的改革,尽快实现此类组织的去行政化,实现慈善生态的“退耕还林”,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改革调整实现“包容性增长”
本报讯(记者思泓)11月26日,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主办的对外开放与包容性增长全国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会上,与会专家科学解读了“包容性增长”,分析我国对外开放中的“包容性增长”问题,探索了对外开放成果的共享方式与途径。与会者指出,在改革开放深化阶段和后经济危机时期,中国应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基调,通过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与结构调整,寻找最佳路径去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均衡发展。
与会学者指出,要实现包容性增长,首先就要实现利益的均衡和机会的平等,其关键在于协调政府、地方、部门、企业、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一是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各界人士都摒弃狭隘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思路,把真正加快体制改革步伐、精兵简政与降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结合起来,让利于民;二是加大中央财政转移力度、地区之间转移支付力度,发达地区摒弃狭隘的地区主义,更多帮助落后地区,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三是加快垄断部门的改革,打破部门利益;四是完善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体系;五是加大个人之间转移支付力度,让富裕人口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多贡献。与此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缩小个人收入差距,让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与会学者还就包容性增长与产业转型升级、对外贸易政策调整以及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并对我国“十二五”期间对外开放政策发展趋向进行了展望。(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斯坦福大学研究报告指出 在法穆斯林遭受工作歧视
本报讯 11月22日,由《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发布的一份来自斯坦福大学政治科学家戴维·莱廷(David Laitin)的研究报告显示,在法国,拥有非洲移民身份的基督教公民比拥有同等教育水平的穆斯林公民多出2.5倍得到工作面试的机会,尽管他们是相同的外来种族背景。
根据莱廷和他的同事们对2009年居住在法国的逾500名塞内加尔背景的基督教公民和穆斯林公民的调查,在法国的第二代穆斯林家庭,虽然无论是在种族背景上还是社会经济地位上都与基督教家庭相差无几,但他们每个月的收入却比对方少了400欧元。
莱廷的研究是世界上首个从宗教认同出发,而不是从种族或者国籍角度进行的有关法国工作歧视根源的探索,其目的在于揭示出这个超越文化多样性和民族主义的事实,进而帮助法国改善有关政策。(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张肖雯/编译)
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在西安举行 前瞻中国影视文化未来
本报陕西讯(记者朱羿 实习记者杨晓娟)近日,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在西安召开。会议围绕“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式、格局与趋势”这一主题展开理论研讨,通过回顾历史和梳理脉络来前瞻中国影视文化的未来走向。
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围绕“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时代背景与当下形式”、“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发展战略与类型格局”、“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话语空间与发展机遇”、“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新型变化与理论研究”、“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等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为进一步推动全国高校影视理论研究、实践教学以及专业创作,中国高校影视学会还设立了面向高校影视理论研究的中国影视“学会奖”和面向全国影视创作的中国影视“学苑奖”,在本届年会上为此双奖获得者举行了颁奖典礼。
本次会议由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和西北大学主办,西北大学文学院和西北大学影视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承办。
三国学者共商学习型社会建设
本报讯 由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中日韩首届终身学习论坛11月26—28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来自中日韩三国高校和成人教育教学研究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学习型社会建设”这一主题展开了研讨。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念、路径和对策、社区教育的发展战略和空间格局、创建学习型组织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学习型社会公共服务平台中的资源优化与整合思考以及发展学习型城市网络等一系列命题,交流了各自国家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发展现状与经验。
谈及未来10年中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对策时,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会长朱新均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以学习型城市、学习型城乡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政党建设为重点,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二是将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重点放在搭建“学分银行”等终身教育的“立交桥”以及解决其他社会系统沟通协调等基本问题;三是大力推进社会学习平台和社会学习资源的建设,加强各级各类学校与社区的沟通结合,推进“学社融合”;四是高度重视终身学习文化氛围与环境的营造;五是从法律法规、机制体制、财政保障、队伍保障以及理论引导等方面为强化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有力而切实的保障与引领。
此外,与会学者就如何更准确科学地界定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属性、价值取向、基本要素,如何更有效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服务体系,如何界定学习型社会形成的基本标志等问题,提出了新的理念和认识。(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缪迅)
把脉南京都市圈发展
本报讯 11月28日,由南京市人民政府、南京财经大学、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江苏城市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0南京都市圈发展论坛在南京举行。
论坛以“南京都市圈与长三角的互动发展”为主题,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南京都市圈融入长三角、建立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合作示范区、推进港口一体化、皖江城市产业带与南京都市圈协同发展以及南京都市圈“十二五”产业发展展望等重要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施建军建议,应在“政府指导、资本为纽带、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指导下,将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等城市港口资源整合起来,积极打造南京组合港,使之成为长江中下游国际航运物流中心。
长江学者、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刘志彪通过“冰山成本”理论形象说明了都市圈中心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刘志彪说,都市圈的中心城市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把握“微笑曲线”两端的高端产业,为降低周边城市的交易成本创造条件。
南京都市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均认为,南京都市圈与上海要处理好服务业的分层发展问题,与长三角其他区域更多地则是互补发展、联合发展、共同发展。(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李荣国)
陕社科界第四届学术年会召开
本报陕西讯(记者耿显家 实习记者孙文娟)11月25日,以“哲学社会科学:开拓·创新”为主题的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四届(2010)学术年会在西安召开。本届学术年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和陕西省社科联联合主办。
会议围绕西部强省建设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以哲学开拓创新的视野高度为切入点,重点从重建民族精神家园、开拓创新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展开了理论研讨和学术交流。
会上,陕西省社科联主席赵世超、西北大学教授李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杜跃平围绕学术年会主题分别作了以“如何重建民族精神家园”、“学术何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一部中国版的发展经济学”为题的学术报告。
陕西省社科联所属社团负责人、部分高校科研部门负责人及专家学者等共180余人出席了学术年会。此外,本届学术年会专题论坛汇报阶段涵盖了“陕西省低碳经济与发展方式转变研讨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理论研讨会”和“陕西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研讨会”三个研讨会的相关内容。(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粤社科界研讨文化强省建设
本报广东讯(记者翟江玲 冯爱琴) 11月22日,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科联主办的2010年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的首场研讨会在肇庆开幕,主题为“地方特色与文化强省建设”,会议由肇庆学院、肇庆市社科联承办。此次学术年会是广东省社科联庆祝成立50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
广东省社科联副主席林有能表示,研究地方文化要培养地方文化情结,也就是培养对地方文化的感情,更为重要的是,研究地方文化一定要和地方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地方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目标相统一。广东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杜新山提出,办好年会应结合学术强省建设,年会对推动学术强省建设应具有导向作用,同时学术探讨要注重与现实问题相结合,不断擦亮学术年会品牌。
据悉,2010年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共设有五个分会和一个总会,总会将于12月下旬召开,主题为建设文化强省,其余四个分会将于近期在广州不同高校或科研机构举行。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