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静 通讯员任达宣)“强国必先强教”,强教才能树人,树人则离不开文化素质教育。11月27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的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15周年纪念大会在京举行,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出席会议并作主题报告,国内多所知名高校校长聚集一堂,共话文化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
文化素质教育承载未来发展
1995年第一次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在武汉召开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就在50所试点学校蓬勃开展起来。15年来,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经历了试点探索、实施推广和普及提高三个阶段。教育部采取了多项措施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并把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到“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中,试点高校也在摸索中不断推进改革,丰富经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林蕙青指出,文化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对于促进高等教育观念的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促使高校从更深层面思考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推动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引起了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新变化。文化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战线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策、部署和要求上来,切实推进高校科学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林蕙青说,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要充分认识到,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内在要求。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在发言中提出并探讨了增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一是加快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二是提高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自觉和认识;三是文化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经历了从“三注”——“注重素质教育,注视创新能力培养,注意个性发展”到“三个提高”——“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再到“三结合”——文化素质教育与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相结合,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最后到战略主题的发展,体现了其不断增强的重要性。
从人的根基寻求自由全面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题为“通过素质教育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报告中,强调了文化素质教育于国于民的重要战略意义。他认为,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和突破点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既是大学文化的自身繁衍,也将对未来社会发挥潜在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既可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也将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社会风尚和公民教养的直接体现。大而言之,素质教育甚至寄托着我们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大理想。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教育的战略主题。
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本科阶段是重要阵地。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建华强调,要转变观念,真正将本科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要深化本科教育改革;要全面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要从制度上确保教学的中心地位,明确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使命。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提出了对于文化素质教育的四点思考和期待。一是“深一点”,要到历史深处去思考,要到人的根基寻求自由全面的发展,要到心灵深处,注重大学生内心的人文情怀;二是“远一点”,要到世界,到未来,到虚拟,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发展趋势,了解未来科技对于世界的影响,思考虚拟世界对于现实的影响;三是“广一点”,注重科技教育中的人文价值,专业教育中的人文情怀和“服务学习”(社会实践)中的人文体验;四是“多一点”,注重办学理念的人文关怀,普通教师的人文素质和学生之间的人文交流。
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与会代表共同回顾总结15年来的成绩与经验,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就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进行深入研讨。(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