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步伐早已迈出“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年代,就连“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也只能转借套用和验证于极少数作家和写手们的身上。《哈里·波特》的作者就是这样一个罕见的当代西洋特例。何况如今世俗的择婿嫁夫标准,已经坦诚到了“非钱勿扰”的境地。那么,书中还有什么可寻与可图?
其实,这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面的问题是,在资讯发达的今天,写字并传播的速度几乎赶得上读书的速度,而写书的兴趣又似乎要浓于读书的热诚,以至于想要写书的人数快要超过热爱读书的人群。接踵而来的是,伴随着文化快餐的出现,即使还仍有呆在一旁认真看书的人们,也不免要“与时俱进”,看书时大多直奔主题,少有回味反思的余兴。
可是一本书的价值,往往不在于所标榜的主题与立意,字里行间每每可以夹带出更重要的文化与历史信息。即使是写得不很精彩甚至无聊的书中,有时也可以为有心的读者送去点滴有用甚或是重要的启示。大约是我自幼养成的对“开卷有益”的信奉,以及越洋生活、年逾半百的人生阅历,使我如今愈发陶醉于翻看闲书。闲闲地读,杂杂地记。经年累月,集腋成裘,终于可以拿得出一点文字,供奉给那些还愿意看书,并乐意从书中取乐,而不是“急用先学”、“活学活用”的读者们。
调整状态与心境后读书,便能从容地发现:书中自有“言”如玉。许多边角边料,不经意的语言,都可以现身如玉,从石缝中蹦将出来,供那些肯动脑筋的有心人去适时地打造与把玩。稍加用心和思考,就能读出文字背后的心态用意、人物嘴脸、高风亮节以及世态人情。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朱小棣 哈佛大学住宅研究联合中心资深研究员、美籍华裔作家)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