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文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
《礼记·乐记》曰:“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这是我们的先人对交响乐的描述和想象,这也是中国文化对交响乐的认同和赞赏。交响乐不光属于西方,也属于中国,且早就属于中国。
一个伟大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应让世界惊叹她的经济社会发展,更要让世界感叹她的精神文化底蕴。
著名作曲家唐建平的交响音诗《神州和乐》已令人神往,又有新作大型清唱剧《路》动人心弦。请听,那美轮美奂、华丽庄严的美声女高音,礼赞着华藏婆娑的美;那高唱低吟、亲切悦耳的通俗女声,赞美着现世人间的善;那至情至纯、如泣如诉的笛声,悠扬着灵魂的真……
我们这个有着灿烂文明深厚底蕴、无限向往和追求真善美的民族,期待大师竞相迸发,期待佳作如泉涌流,期待世界读懂中国,当然也乐意中国奉献世界。
□顾海良
(教育部党组成员、武汉大学原校长)
年末,出任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名誉院长的唐家璇,发出了“中国还缺乏世界一流智库”的呼声。
我希望,在新的一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能在建设世界一流智库上有所作为。建设世界一流智库,就要求在国家战略发展和世界重大事务中,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能在基本理论上渐成中国学派,在战略研究上常有中国意识,在社会引领上多显中国话语,在政策建言上施展中国方案。我真诚地希望,《中国社会科学报》能为此提供舞台和窗口。
□朱崇实
(厦门大学校长)
辞旧迎新,感恩在心。我谨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和帮助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海内外校友和各界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
憧憬新年,佳景在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为高校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2011年4月6日,厦大将迎来九十华诞,我们将以“感恩·责任·奉献”为主题,举办庆祝活动,弘扬嘉庚精神,总结办学经验,凝聚各方力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加快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
展望未来,重任在肩。让我们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人类社会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韩震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大学必须有大视野,期冀探求人类世界与宇宙空间的所有延展与时间绵延;大学必须有大胸襟,能够包容各种差异的探索视角、思想方法和文化特点;大学必须有大格局,可以让人在象牙塔里仍然能够密切感知自然世界和现实社会;大学必须有大平台,足以容纳未来各种新的发现、新的发明和新的可能性。
□欧阳康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
《中国社会科学报》和中国社会科学界的命运密切相关,其来年好运都取决于能否自觉关注和科学引领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和价值重构。报纸的生命力源于学术,而学术的生命力植根于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过了向发达国家的学习、移植和借鉴阶段,取得了巨大成就,现在已经到了不得不自主创新和自立发展的时期。
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汇聚了迄今为止世界上各种文明类型的优质要素和价值特征,使中国有可能获得最多样的红利和最强劲的动力,但这多种要素脱离了原有的体系而进入到中国社会,也会产生相互的排斥与冲突,其表现就是各种社会矛盾甚至危机前所未有地凸现出来,让我们时常应接不暇、手足无措,挑战着我们的危机掌控和执政能力。
如果我们能够创造性地把它们内在整合和融为有机价值的整体,则有可能创造出全新的中国体制和发展模式,走出史无前例的中国道路,甚至真正引领新世纪人类文明发展方向。中国社会科学界同仁应当更加自觉地走向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核心地带,深度反思,科学谋划,积极引领,在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中国价值体系和发展道路中扮演更加主动的角色,发挥出更富创造性的作用。
相信《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会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赵昌文
(四川大学副校长)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1859年所著的描述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长篇历史小说《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中写下的这段话已经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名句。15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诵读时可能会突然发现,尽管时代背景完全不同,但用这段话描述人类当前的困境不也是非常合适吗?
的确如此,我们正处于一个非常复杂的时期,全球气候变化、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早已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挑战,“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短期性和不确定性正在让国际经济秩序充满着矛盾和冲突,经过了30年来改革与开放的中国也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所有这些,都需要智慧,需要创新。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中国学人,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希望明年的此时此刻,国际金融危机真的已经过去,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新的成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学人和《中国社会科学报》的同仁们也正在为我们在过去一年中的贡献和努力而感到欣慰!
□蒋述卓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
心装读者,胸怀天下;传递有效信息,刊登高质文章,打造受众喜爱品牌。
□史宁中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
2010年,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胜利召开,这一系列重大举措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正开启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序幕。《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新生的学术前沿阵地,创刊一年多来,关注教育改革,鼓励学术创新,包容思想争鸣,为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繁荣与创新提供了一个十分有益的平台。
值此2011年新年来临之际,我衷心地希望《中国社会科学报》能够继续与奋进中的中国高等教育携手同行,为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改革创新再添力量,共同创造美好明天!
□黄德宽
(安徽大学党委书记)
在现代社会中,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地位、研究成果的水平和应用情况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直接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明发展高度和现代化建设水平。在新的一年里,期盼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在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中能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产生更加丰硕的成果!
在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面临着类型各异的众多问题,这既为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新的一年里,愿我们这些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工作者能把握时代脉搏,少一点浮躁功利之心,多一点务真求是态度,共同奋进,努力促进学术创新,取得无愧于时代的新的更大的成就!
□曹德明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
《中国社会科学报》自2009年7月1日创刊以来,即成为包括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内的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人员以及广大干部师生所关注和喜爱阅读的一张报纸。
作为以培养高水平复合型国际化特色人才和以人文社会科学见长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近年来在培养高水平外语人才的同时,高度重视和着力于语言对象国的文化研究和区域问题研究以及语言文学与语言战略、公共外交等领域的研究。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社会科学报》对我们的办学工作尤其是科研动态与成果给予了相当充分和及时的报道。上外学者专家也时有研究成果在贵报发表。在此表示由衷感谢!并对精心办好贵报的有关领导和编辑记者致以敬意!
高校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中坚力量,是研究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当前的国内外形势为上外等高校的多学科、跨学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待在“十二五”期间,包括上外在内的各高校和贵报的合作与时俱增,有更多高水平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通过贵报得以及时地传播。
□胡正荣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
2011年即将到来,中国学术界需要更加求实、多元、理性而批判的研究氛围,全球视野、中国问题、现实关注应该是我国学者研究的出发点。作为社会科学界最权威的报纸,《中国社会科学报》应该努力为中国学术界构建这种学术场,推进这种学术风气。相信我们共同努力一定会提升中国学术界的水平和影响力。
编者后记
2010年的《中国社会科学报》刚刚一岁半,她就像一颗明珠诞生在中国学术界和理论界,在众多有识之士备加疼爱、潜心浇护下,逐渐绽放出明媚异彩。她也像一列火车,载着“学府”和“他”的兄弟们,驰骋在中国学术的未来疆域。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记载了近30位大学负责人的所思、所想、所做、所念。他们的精彩话语时常流转在编者的回忆里。有崇尚精英教育的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有倡导“通览古今、胸怀天下”之志的湖南大学校长钟志华,有欲创造“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四通之境的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有徜徉于数学和哲学研究学海的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有呼吁校领导不要得“软骨病”的暨南大学党委书记蒋述卓,有扬“人文精神是指路之灯”的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胡海岩,有满怀壮志当好西部大开发思想库与智囊团的四川师范大学校长周介铭,也有执著培养有韧劲“四自”人才的中华女子学院院长张李玺。他们风格有异却又同样心怀天下,志在国家。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是我国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篇。我们的大学、我们的高等教育,我们的文化传播、我们的学术发展将会翻开崭新的一页。为此,编者用一周的时间特别约请了11位大学或研究单位的负责人,希冀他们用简短的话语为崭新的一年祈盼、祝福!
2011,学府与您同行!(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