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2010年逝去的大家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1-04 14:54: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51期特别策划“我们这一年”文章之一。

  霍华德·津恩:民众的历史学家

  1月27日,美国历史学家、剧作家、社会学家霍华德·津恩(Howard Zinn)因心脏病去世,享年87岁。津恩生于一个工人阶级家庭,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民权、反战活动中相当活跃。1945年4月,年仅23岁的津恩参与了美军在法国西南部的空降行动,这段经历促成了其日后强烈的反战观点。

  他撰写的《美国人民的历史》(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被誉为“课堂上听不到的美帝国史”。这本写于1980年的著作,从美国妇女、印第安人和劳工等下层人民、弱势群体的视角挖掘史料,向我们展示了美国历史的另一面,从而成为了史上最为畅销的历史读物。自1980年首版发行5000册以来,重版了25次,并于2000年由人民出版社推出中文版。2009年奥巴马获诺贝尔和平奖后不久,津恩发表评论,痛斥和平奖应该改名叫“战争和平奖”。作为波士顿大学历史系名誉教授,津恩在2010年荣膺马丁·路德·金人道主义奖,以表彰其“用鼓舞人心的行动,持久不息地推动和平”。《卫报》在讣告中写道:这位激进的左翼斗士的离去,也许意味着“美国左翼史的终结”。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传奇的“遁世”作家

  美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于1月27日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去世,终年91岁。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今天的当代美国文学中,有两部小说经过30多年的考验,已被公认为“现代经典”,它们分别是: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的《无形人》和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里的守望者》发表于1951年,是塞林格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全书以出身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16岁中学生霍尔顿·考尔德的口吻叙述,塑造了美国当代文学中最早的反英雄形象之一。该书一经问世便风靡全球,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主人公霍尔顿也成为美国战后“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据称,该书在全球以各种版本发行了6000万册。

  塞林格1919年生于美国纽约城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里。15岁那年,被父母送到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军事学校里住读,据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写,很大部分是以该所学校为原型的。塞林格还出版过短篇小说集《九故事》(1953)和中篇小说集《弗兰妮与祖伊》(1961)、《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1963)。1965年,塞林格发表在《纽约客》上的《哈普沃兹16,1924》是他最后一篇公开发表的作品。此后,他过起了隐居生活,并逐步脱离大众视野。


  伊丽莎白·诺埃尔-诺伊曼:民意测验学的伟大女性

  享誉世界的德国大众传媒学家和政治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尔-诺伊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3月25日在家中逝世,终年93岁。德国总理默克尔当晚在唁函中表示“德国失去了一名卓越的人物”。

  诺埃尔-诺伊曼1916年生于柏林,1947年与丈夫共同创建了德国顶尖民意调查研究所——阿伦斯巴赫研究所。这是德国第一家民意调查研究所,至今在民意测验与舆论调查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对于德国大选的预测非常著名。此外,她还建立了美因茨大学大众传播学院,被学界称为“民意测验学的伟大女性”。诺埃尔-诺伊曼在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最著名的是大众传播理论“沉默的螺旋”,对德国乃至世界传媒学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所谓“沉默的螺旋”是指社会少数派越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就越不受社会关注,形成一种螺旋形下降的现象,这一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从众效应。

  诺埃尔-诺伊曼曾因其杰出贡献获得德国联邦十字勋章,生前与德国前总理科尔保持着密切友谊。

  若泽·萨拉马戈:政治人生与文学魔幻

  葡萄牙著名作家、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JoséSaram ago)6月18日在自我流亡18年的西班牙兰萨罗特岛家中去世,享年87岁。萨拉马戈是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一个获诺贝尔奖的葡萄牙作家,其作品风格魔幻但始终充满了对于社会底层的关切,迄今已经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销售超过350万册,其中包括中文版的《修道院纪事》和《失明症漫记》(《盲目》)。

  萨拉马戈一生思想向左。他反对过军政府,反对独裁,反对教会,反对美国对古巴的封锁,反对布什和布莱尔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反对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占领,反对任何政府对任何文学作品的任何审查,反对伪善的和吃人的资本主义,反对全球化,斥之为新极权主义和跨国公司控制下当代民主的失败,因此后半生争议不断。1968年欧洲左翼知识分子大量退党,萨拉马戈却于次年冒险加入地下葡共。1989年后,国际共运陷入低谷,他仍然不肯退出,并至死保持共产党员的身份。他说,共产主义信念于他如同雄性激素,纯然发自骨肉深处。

  史丹利·克劳希克:游走中欧间的“战士学者”

  11月22日,欧洲政策中心(EPC)创始主席、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著名律师、政治分析家、作家、演讲家和媒体评论家史丹利·克劳希克(Stanley Crossick)因病去世,享年75岁。

  克劳希克1935年生于伦敦,一生致力于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曾任欧洲自由职业秘书处主席、欧共体律师协会理事会副秘书长以及欧洲运动英国委员会委员等职。常年以来,多国政治家和政策决策者都向克劳希克寻求有关当今世界各类问题的建议和解决之道,他不仅是一个具有智慧的学者,更是一个推动一体化建设的优秀“战士”。近几年,克劳希克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建设相互理解、互惠双赢的中欧政治与外交关系之中。他长期从事对华研究,对华态度积极友好,除担任欧盟及中欧问题媒体评论员以外,还是《中国与欧盟:共同未来》的联合编辑,并组织了2007年“欧洲委员会中欧伙伴关系与合作协议的影响”的专题研究。

  他发表论文200余篇,演讲350余场,主要作品有:《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程》、《G20伦敦峰会:尘埃落定之后》、《中国和平崛起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西藏:误解之渊》等。(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