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51期特别策划“我们这一年”文章之一。
年终岁末,回望2010,《中国社会科学报》“特别策划”留下了一长串坚实的脚印。
2010年,“特别策划”伴随《中国社会科学报》进入第二个年头。这一年,她更理性成熟,更前瞻规范。
深度,是她的品性;权威,是她的铭记。朝着既定的品位设计,“特别策划”已经成为一个文化思想深入交流与激情碰撞的高端平台,海内外各界著名专家在其中对话沟通、良性互动。围绕重大理论、学术和现实问题,在这里,众多思想得到碰撞而升华,诸多观点在交流中得以提升。正是这样,刊出的近40期“特别策划”全方位、多视角地传播着学术界和理论界的丰富而深刻的智慧。
重温经典 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葆有蓬勃生命力。作为人类有史以来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体系之一,马克思主义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优良的理论传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奥秘。今天,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仍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要求理论工作者提供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和解释,在新的形势下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报》推出了“社会形态理论与历史价值”、“《共产党宣言》与当代中国”等“特别策划”,既进一步深化理解和阐释了经典著作和经典理论,又切实关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中的当下发展。
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科学认识和评价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性质、特点、道路及历史前提,是摆在哲学社会科学界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可以说,“社会形态理论与历史价值观”的主题,构成了理解、分析与认识当代中国问题和历史逻辑的学术制高点。在该“特别策划”中,来自哲学、史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的专家们既高度评价了社会形态理论之于唯物史观的价值,并结合国内外现状,对社会形态理论的实践意义进行了深入阐发。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指出,当前,中国和世界正在发生着的深刻变化,为我们深入研究社会形态理论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机遇。而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跟中国实际相结合,“从本本出发,不可能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可能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始终如一的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社会科学的最高成就,就是对中国发展模式、中国发展经验和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论总结与学术建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的希望所在。在《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译本在中国正式出版90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报》组织采写了“《共产党宣言》与当代中国”。回顾《共产党宣言》问世至今的历程及重大历史意义,特别是结合《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接受史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该专题的主要内容。其中,既有以翔实的史料论述《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起到的历史性作用,也有指明其对当下中国理论建设和实践工作的启示性意义。
展示形象 建构文化“软实力”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审视自己、展示自己,这既是一个国家认识自我的需要,也是其他国家认知中国的需要,是世界和谐发展的需要。在世界舞台上,一个国家真实情况的展现,无疑对其在国际社会中营造有利发展环境产生深远意义。
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报》相继推出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当代建构”、“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世博会背后的中国国家形象”、“中国电影发展与文化软实力建设”、“复兴路上的国民心态”、“中国经济特区三十年”等一系列“特别策划”。如果说“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当代建构”主要是进行高屋建瓴式观照的话,那么“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中国电影发展与文化软实力建设”则从新闻传播、电影产业两个文化细分领域来关注相关话题,而“世博会背后的中国国家形象”、“复兴路上的国民心态”、“中国经济特区三十年”则从另外不同的路径探讨了中国形象塑造和传递的可能。
专家们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当代建构”中表示,中国有信心和能力成为文化软实力强国。此外,专家们从多重角度探讨了文化软实力建构的重要意义和现实性,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阐发“软实力”类似的思想资源、从战略角度探讨“软实力”如何取得功效等重大理论话题。在世纪经济、科技、文化的盛会——世博会在上海召开之际,海内外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从各自专业视角,对世博会与国家形象二者的关联进行了深度解读。有的从国际政治视阈中世博会的功能变迁和中国举办世博会的象征性意义角度,强调世博会对提高中国国家形象会产生长远的影响和长久的功效。有的着重分析了世博会视野中国家形象形成的历史性。不少专家还充分强调公民参与对国家形象展示和塑造的重要性。冀望上海世博会能够实质性地推动中国全方位地走向世界,从而成为开创中国国家形象全新面貌的新契机。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经济尚未完全恢复的大背景下,2009年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仍呈现高速发展势头。这是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结果,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中国电影发展与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管理局局长童刚表示,为实现我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历史性转变,“十二五”期间将力争逐步完成我国电影发展的全面布局。中国电影在未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必然承担重要的战略作用,成为专家们的共识。大家对市场化、“走出去”战略实施等各抒己见,并提出“心灵接触时代”、承载“文化精神”、传递“美好信念”等建设性意见。
回望历史 记忆与价值影响今天
历史,是我们国家、社会乃至整个人类宝贵的集体经验。中国正进入新时代,面对现实,展望未来,我们需要多识以蓄德、鉴往而知来,不能遗忘历史、遮蔽历史甚至曲解历史。
传播记忆,共建价值。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报》“特别策划”栏目一方面对重大历史理论问题加以组织探讨,另一方面以专题的形式回顾和反思了抗战胜利、朝鲜战争、圆明园罹难、义和团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前者如“正视历史面向未来:《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引起学界关注”、“历史的记忆与失忆”等,后者如“朝鲜战争:60年后的纪念与反思”、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百年战争 百年抗争——鸦片战争爆发170周年的回眸凝思”、“圆明园罹劫:走向和谐世界 不能忘却历史”、“义和团运动110周年”等。
在“正视历史面向未来:《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引起学界关注”中,专家们表示,在中日历史问题共同研究步入新阶段之际,共同研究不应回避差异,尊重历史事实是基本原则,并积极寻找历史共识的重要途径。作为亚洲两个大国,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对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也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一大局出发,期待中日两国人民对历史与未来达致更广泛的共识。“历史的记忆与失忆”中,专家们则提出,历史记忆无法摆脱价值选择和记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在相关问题上,唯物论与辩证法再次体现出强大的穿透力。记忆研究不能脱离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同样又丰富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话语体系。通过记忆与失忆的研究,建构更加丰富的中国史学话语体系。在围绕重大历史事件“特别策划”的众多专题中,专家学者们基于反思历史、镜鉴未来的思考路径,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审视和解读,并对当下中国现实进行了战略性观照。
贴近现实 在这里走进中国生活
只有贴近现实、走进生活,理论才能焕发迷人的光彩。“特别策划”谈论的社科问题并非屠龙之术,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方方面面紧密结合。在这里,“特别策划”开辟了一条通道,带领读者目光注视于身边发生的人文社会科学大事件和重要现象,并从学术视角上深入地领略其内在理路。
有的专题迅速反映社会热点,进行严谨学术对话。如“曹操墓的考古发现与确认”迅捷地反映了学界对西高穴二号墓考古事件的学术认定情况。专家们从二号墓形制规格、遗迹与遗物所反映的墓葬时代、出土“石牌”及其文字内容、人骨遗存鉴定、墓葬地望、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遗存的对应关系等,对西高穴二号墓进行了考古证明,并就拨开历史迷雾下的曹操究竟是怎样一个形象、曹操墓是否“薄葬”等问题展开了专文讨论。有的专题积极跟进划时代的社会进程,进行学理性思考。如“学界聚焦‘后三峡时代’”和“社会政策与中国社会发展”分别就“后三峡时代”和“社会政策时代”等。有的专题关注时代热潮,展开反思和研究方法的拓新。如“现代化进程中的阅读传统”关注当下的阅读生态,倡导弘扬传统文化、营造全民阅读氛围;“五四之际话人才:全球视野中的出国热与归国潮”回顾中国留学历史与现状,关注当下留学与人才、文化交流的处境;“全球视野下的汉学热”以汉语与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为切入口,对国学和汉学研究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并强调重视异质文化之“异”,提倡研究视角扩大到世界语境下进行整体观照,东西方视野的融合等。有的专题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探讨救治方案。如“精神疾病患者的权益保护”把保障精神疾病患者权益的话题提到前台,从心理诊断、收治程序、资金费用、法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构建完善救治保障体系、促进和谐社会的框架。
立足学界 关注生态倡研究创新
作为一份全国性的理论学术大报,学界生态、学术发展动态自然是《中国社会科学报》目光聚焦所在。
针对近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取得重要成绩和长足进步同时存在种种弊端的现状,“特别策划”先后推出了“治学先要正风气”、“强调学术基础已迫在眉睫”等针砭时弊、从理论和实践中寻找治病良方的专题。在“治学先要正风气”中,专家们直指种种学术不端行为,认为学术不端的屡屡出现败坏着中国学术的声誉,制约着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也给当代中国学人提出了沉重而严肃的警示:学术界尤其要风清气正。大家从个人素质、社会环境及学术机制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强调学人自律,并从多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强调学术基础已迫在眉睫”就“治学先要打基础,治学如何打好基础”为切入口,面对目前学术之风浮躁而不沉潜的弊病,老中青三代力陈打好基础对治学的益处,并从多角度对如何打基础、理论方法的重要性提出了自己的深刻见解。
同时,“特别策划”以集束式的方式,对众多学科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讨论,强调跨学科、跨边界的视野,着重推出学科研究的最新成就,推动中国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如“一体化的东亚经验”、“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面临的挑战与出路”、“全球核安全:深度解读与远景前瞻”、“全球视野下的国家认同”、“中国特色的军事现代化之路”、“保护文化遗产,守住民族之根”、“学科交汇视野下的纳米伦理”、“面向21世纪的中国慈善事业”、“美学:中国与世界”等,覆盖哲学、政治学、传播学、社会学、军事学等众多学科。各“特别策划”均以倡导国际视野、构建中国理论话语体系为旨要,历史和现代语境综合考察,理论深度和现实观照结合,积极推进学术研究创新。(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黄维政)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