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心系中国学术话语建构
作者:cuicen   日期2010-12-29 17:04: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51期特别策划“我们这一年”文章之一。

■ 围绕重大理论、学术或现实问题
■ 展开深入的理论思辨、学术探讨或跨学科对话
■ 全方位、多视角地彰显学术界的认识水平

  1843年,马克思在《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写道:“一个人可以侧重于描写他从民众意见中获得的有关贫困状况的直接印象,另一个人作为历史学家则可以谈论这种状况产生的历史,沉着冷静的人可以谈论贫困状况本身,经济学家则可以谈论消除贫困的办法,而且这样一个问题还可以从各方面来解决:有时较多地着眼于地方范围,有时较多地着眼于同整个国家的关系等等。”这段论述表明,记者也好,学者也罢,只是一个复杂机体的一个小小的器官,他们在这个机体里可以自由地为自己挑选一种职能。这样,由于报刊的有机运动,全部事实和真理就会被揭示出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特别策划”的定位,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有机运动”。“特别策划”主要围绕重大理论、学术或现实问题,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以三四个版面的空间,展开深入的理论思辨、学术探讨或跨学科对话,全方位、多视角地彰显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水平。

  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报》“特别策划”完整地走过了一年的历程。在这一年,她所展现的问题,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重大理论问题,也有学术生态问题;有国内问题,也有国际问题;有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对话,也有科学与人文的跨学科对话。“特别策划”对这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组织的探讨和对话,充分发挥了《中国社会科学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

  从适当的方面迅速抓住问题,并且引发读者深思,这是报纸相对于杂志而言特有的优势。在这一年我们的“特别策划”中,有几百位大学者、名专家或者接受我们的采访,或者为我们撰写文章。他们深遂的思想、宏大的视野、爱国的情怀,通过千八百字的篇幅,配以疏朗大气的照片,构成一个个厚重而有生气的版面,展现给我们的读者。这些作品质朴而大气、精炼而厚重,体现时代精神,符合人民要求,它们通过我们“特别策划”的“有机运动”,完整、有力地展现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一年,不过是地球公转的一个周期。2010年,作为《中国社会科学报》的一个主打品牌,我们的“特别策划”也已步入正轨,稳健前行。2011年的号角即将吹响,“特别策划”将继续坚持她的特色和风格,与中国学者同在,与中国学术同行,扩展我们伟大时代的真理,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刘鹏)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