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一年走来 心存感激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1-04 14:13: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51期特别策划“我们这一年”文章之一。

  静静地看着《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的“特别策划”原始稿件,再看看“裸稿”变身后的报纸,作为“特别策划”的责任编辑,自然有些成就感,但说实话,此时心里更多的是感激。

  这里最应该感激的是撰文的专家,当“特别策划”工作小组策划好选题后,可能会因为一些突发变故,临时请一些相关学者接受采访或者撰写文章。这种文章,在编辑看来是最难约的,也是最难写的,因为时间紧、任务急,学者又都是比较严谨的,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但即使这样,我们打出的“催稿”电话,基本上都是得到“就是晚上熬夜,也写出来”的答复。还有一种情况是,因为每位专家的写作速度不同,有的稿件到的早些,有的到的迟些,有的稿件简单编辑就可以使用,有的则需要反复修改。这就造成了早到的稿子、“干净”的稿子会一直默默地躺在文件夹中,直到最后所有的稿子都“齐清定”后,才统一送审发排。但没有一位专家因为自己的文章发表晚了而埋怨。当我们向专家解释“为何拖这么久”时,得到的都是理解,有的专家说:“稿子要是写得太糟糕,发不出来,就扔进垃圾箱吧!别不好意思和我说,没关系的。”有的专家说:“稿子什么时候发都可以,反正交到你手里,就全权由你处理了。”这些朴实的话透出的是大度和宽容,让我们这些做“小编”的,心存感激。

  本来布局谋篇时,这篇稿子写到这里是想写写“特别策划”背后的故事,因为可以说每一期“特别策划”后面都有一个甚至几个故事。但不知为何,说起感激的事,就不能搁笔了。有时,我们并不认识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只能通过人找人的方式来和相关专家沟通,我们在4月6日做“精神疾病患者的权益保护”这个选题时,工作小组提出要采访一位心理学家,但“特别策划”小组中只有我和心理学界有过接触,于是我便给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傅小兰教授打了电话,其实我和傅教授也只有一面之缘,仅是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攀谈过几句,但没想到,她竟然还记得我,当我提出要采访的时候,她让我把采访提纲发给她,后来在电子邮件中,她向我推荐了更适合做这个选题的罗非研究员,也就是我们后来见报的采访对象。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专家的支持,我们无论如何是完不成“特别策划”的,即使完成,恐怕也达不到我们“引发思考”的预期目的。

  一遍一遍的电话,一封一封的邮件,汇聚成了这一年的“特别策划”。我们在得到专家支持的同时,更得到了专家的深情厚谊,在6月1日见报的“全球视野下的汉学热”“特别策划”后,我去给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送报纸,看到的是许先生的微笑。随后,当我冒昧地向他的秘书提出,“希望许先生为我们7月1日的报纸创刊一周年写些话时”,许先生欣然同意,并最终赐字。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衷心祝愿这一年里“特别策划”的参与者们学业精进,同时希望更多的关注者与学界同仁一道快乐地见证明年更为精彩的“特别策划”。(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宋晖)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