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学界动态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1-04 16:1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顾颉刚研究进入全新时期 《顾颉刚全集》出版约1000万字首次公布

  本报讯(记者曾江)12月25日是顾颉刚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日,由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国学院联合举办的《顾颉刚全集》出版发布会暨纪念顾颉刚先生逝世三十周年学术座谈会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

  中华书局语言文学编辑室主任俞国林是《顾颉刚全集》编辑工作的具体负责人。他向记者介绍,《顾颉刚全集》自1979年开始着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委派王煦华、顾潮、顾洪三位研究员负责整理工作。《顾颉刚全集》分为8集59卷62册,总字数大约2500万字,其中有约1000万字是首次公布。

  与会学者围绕“顾颉刚与20世纪学术”这一主题进行了多方面的学术研讨,就若干关键性的学术问题展开了争论。学者们对顾颉刚先生在一生中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的报国情怀表示景仰,对他治学中体现出的严谨缜密的学术精神表示钦佩,认为顾颉刚先生完美地集报国情怀与学术理性于一身的学人风范值得后人学习。

  专家一致认为,与顾颉刚先生的学术成就及其在现代学术史上的地位相比,目前对于顾颉刚先生的研究还很不够,《顾颉刚全集》的出版标志着顾颉刚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大会举行 上海·中国·世界:新挑战与新发展

  本报上海讯(记者袁华杰 查建国)日前,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围绕本届年会主题“上海·中国·世界:新挑战与新发展”,与会学者作了精彩发言。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振武出席开幕式并指出,要深刻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期待和新要求,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历史进程中,认识肩负的重要职责和崇高使命;在中国与世界深化合作中,拓展研究领域,贡献学术新智;在引导社会、服务人民中,实现学术理想和人生价值。

  本届年会的一个热点话题是“世博后上海的发展转型”。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主席王新奎指出,在新的城市化过程中,上海必须也有可能建设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国际化城市,依托建设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三个中心”的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将金融、贸易和航运建成国际化服务经济体系,同时在IT等高新技术产业及教育、医疗、家政等方面亦确立现代经济服务管理体制,吸引国际性公司将总部和设计留在上海,这是上海经济发展转型的必然趋势。

  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则以“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了发言。他认为,首先,创新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创新的城市有指标,即开放、有空间和有商务良好环境,提升城市的活力。其次,和谐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让每个进入城市的人都有其适当的身份,成为城市的纳税人,而得到城市给予的服务,成为和谐城市的基础。

  随着中国对世界事务的全面参与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中国越来越需要深入研究区域、国别,以及文明、文化等问题。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院长苏长和认为,过去的区域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或国别外交关系研究上,深度区域研究需要我们通过多学科(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和跨学科途径,研究对象区域或对象国社会心理、群体行为、意识结构、经济脉动、宗教民族等,有了深度区域研究的知识积累,国家才能更科学、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与目标区域或目标国的外交关系,服务国家发展利益。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文明联盟大使潘光则认为,纯粹的“文明冲突”或完全由文明原因导致的冲突是不存在的,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根源。当今出现的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主要根源不在于文明差异本身,而在于无知、狭隘和偏见。要防止不同文明的差异演变为恶性冲突,最佳途径就是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对话、理解、合作与互鉴。

  针对当前理论界不断提及的“人文精神”,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俞吾金提出了独特见解。他认为,理论界对“人文精神”的确切含义还缺乏明晰的理解,从而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这种混乱的具体表现形式如下:一是把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完美化,二是把中国现代人文精神迷信化,三是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宗派化。在当前中国文化语境中,追求真正的人文精神,首先要批判等级观念,倡导平等和民主;其次要批判迷信思想,弘扬理性和科学;再次要批判宗派观念,提倡社会公正。

  据悉,本届学术年会由年会大会、学科专场、主题专场、学会学术活动组成,年会设立六个学科专场、十个主题专场,在为期一个多月的学术活动中,专家学者分别就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公平与正义、城市发展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社会转型与制度建设、世界舞台的中国角色等专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年会共收到应征论文近1440篇,评出优秀论文137篇,出版优秀论文集6辑,百余位专家作了主题发言。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潘世伟宣读了本届年会优秀论文奖和优秀组织奖名单,上海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沈国明主持会议。学术年会学术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成员,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党校、部队院校、党政研究部门负责人,部分学会负责人,新闻媒体、学术期刊相关负责人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代表共500余人出席了大会。(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警惕城市社会生活史研究碎片化

  本报讯(记者雷家琼)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史研究成为史学领域最引人注目的学术增长极。近十几年来,城市史研究异军突起,成果颇丰。12月18—19日,由上海大学历史系主办、上海市档案馆协办的历史记忆与近代城市社会生活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召开。记者在会场采访获悉,社会史与城市史研究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城市社会生活史,已经成为新的学术热点领域。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忻平向记者介绍,会议论文涵盖了近代城市社会生活史的许多层面,具有非常鲜明的丰富性特点。无论是对上海、天津、青岛等单体城市的研究,还是对西北和“长三角”等区域史的研究,都关注到了诸如工资水平、娱乐生活、工商百货乃至自杀和犯罪的领域。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显然不能单纯依靠历史学的方法,而需要与经济学、环境科学、心理学等学科方法结合。只有借助相关学科的方法,才能推动这些领域研究的深入。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城市社会生活史研究注重揭示社会微观层面,这是其优势,但需要警惕不要陷入碎片化。近代城市社会生活正成为国内许多高校史学专业硕士与博士研究生的论文撰写对象,明显具有学术增长点的特点,但一定要从大处着眼,努力加强理论探讨,在宏观性与整体性的视野内把握微观。(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推动科举制研究取得新成果

  本报讯(记者周群)12月19—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宁波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联合承办,天一阁博物馆执行承办的科举与科举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宁波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中纪委驻社科院纪检组组长李秋芳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地,以及美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共7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

  天一阁博物馆,近年来集中力量对馆藏明代科举录进行重点开发,逐步形成了天一阁在明代科举录保护与继承、整理与出版以及科举文化研究与人才培育等方面的整体资源优势,陆续出版登科录及相关科举文献56种、会试录及相关科举文献38种、乡试录及相关科举文献274种,完成了《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的全部出版。其中,《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成功入选“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重点规划项目”。

  《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系列是目前已出版的明代科举文献中规模最大、选本质量最高的丛书,从多方面满足了读者阅读与研究之需。(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近代中国百货业先驱档案资料在沪披露 探讨沪商业文明 示范城市文化合作

  本报上海讯(记者李玉)12月23日,由上海市档案馆与广东省中山市社科联合作编辑的《近代中国百货业先驱——上海四大公司档案汇编》在沪发布。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熊月之,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沈祖炜,上海市档案局馆长吴辰、副局馆长程绣明、朱金铃,中山市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中山市社科联主席尹绪忠等出席。

  20世纪早期的上海,先施公司、永安公司、新新公司、大新公司四大百货公司,是近代上海城市发展和都市商业化的标志。四大公司作为近代中国新式百货业的先驱,促进了中国商业的近代化,也更新了上海市民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其经营理念与管理方法对现今的百货商业仍极具借鉴价值。但是由于时间跨度长、馆藏资料庞杂,上海市档案馆收藏的四大公司档案在资料利用方面有所欠缺。《近代中国百货业先驱——上海四大公司档案汇编》的出版弥补了这一缺憾。据记者了解,该书所收录的172件档案资料,除少数摘自报刊资料外,绝大多数属首次公布。

  研讨会上,对四大公司在近代中国商业现代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与会学者表示,上海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南京路作为中国第一商业街,四大公司在南京路“一字排开”引领了时代风尚。对此,熊月之认为,四大公司不仅是近代中国百货业巨头和时尚领袖,还是代表华商与洋商进行商业斗争的先锋,过去却由于资料不足而对它们研究不够充分,而此次档案资料汇编的出版可以极大地丰富历史学研究,有重要学术价值。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沈渭滨认为,四大公司的陆续建立和经营模式的形成,对上海城市的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同时表示此次档案资料的汇编出版,也为城市间的文化合作提供了典范。四大公司的创办人均为广东人,他们在上海留下了强烈的印记,使得海派文化中带有岭南文化的影子,岭南文化中也有不少海派文化的成分。(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