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唐红丽 通讯员冯艳霞)近年来,现象学和分析哲学在心灵哲学、知觉哲学以及行动哲学等领域的研究显现出融合之势。哲学家德莱福斯和麦克道尔的关于心灵、经验和行动的争论,涉及了理性、概念、身体在行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反映了两大哲学传统之间交锋与对话的现实境遇。
12月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现代逻辑与科学哲学研究所、哈佛大学哲学系主办的2010年“知觉与行动”北京研讨会以这一学术动态为背景,以“涉身性与合理性、概念意向性与运动意向性、行动和知觉经验、行动中的理由、概念和规范效力、知觉的概念内容或非概念内容”为议题,聚焦当代知觉哲学和行动哲学中的热点问题,探讨分析了哲学和现象学在理解心灵、知觉和行动等问题上的交融和差异。
“知觉与行动”的争论反映出现象学和分析哲学的交融
“知觉与行动”的争论源自哲学家德莱福斯和麦克道尔发表于《探究》杂志第50卷第4期的一系列文章,其中涉及心灵、经验和行动的争论。学者们认为,学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反映了现象学和分析哲学之间的交融。
哈佛大学哲学系肖恩·凯利教授说,Merikle等人在2001年的认知心理学实验表明,存在着一类无觉知的知觉的心理状态。凯利批判性地分析了这一实验的设计和结论,从哲学家的视角质疑这种无觉知的知觉的心理状态的可能性,进一步探讨了环境、知觉和意识之间的关系。凯利以哲学家惯有的批判精神对话心理学的前沿成果,挑战现存的关于无觉知的知觉的实验证据,展现出哲学与心理学、理论与经验互动交融的独特价值。
曾认为,J.J.Gibson的可供性概念与麦克道尔的知觉表征内容是完全概念化的论点不相容。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黄翔在题为“有条件的可供性意味着表征的非概念内容吗?”的报告中反驳了的论证。黄翔分析指出,的论证是失败的,因为他所刻画的有条件的可供性的知觉内容的概念不能既是表征的又是非概念的。
麦克道尔的概念论指出,知觉经验的内容是完全概念化的。Wilfrid Sellars曾将这种观点标为“给予的神话”。近来,德莱福斯将麦克道尔对“给予的神话”的概念论解决方案解释为“心理的神话”。德莱福斯认为,经验并非完全概念化的,我们通过一个更基本的非概念组成部分获取经验。对此,与会青年学者认为,德莱福斯反对心理神话的论证是失败的,他关于心理神话的言辞本身就是一个神话。
对于渗透理性因素的具身熟练行为,麦克道尔认为,主体运用实践智慧的具身熟练行为,其中渗透了概念的理性;德莱福斯则认为,具身熟练行为都是非概念的、非理性的,他将具身熟练行为区分为一般置身其中的行为和完全沉浸其中的行为。对于这一概念,研究学者认为,完全沉浸状态排斥心灵要素,麦克道尔描述的渗透理性因素的具身行为不是完全沉浸其中的行为,而可以看做一般置身其中的行为。
还有部分学者在会上讨论了麦克道尔在《感觉的概念性能力》一文中关于“由本能决定的行为”和“自我决定的行为”的区分。学者们通过基于对动物行为的无知和误解的分析方法,讨论了知觉与表述的关系以及关于理性的定义。学者们认为,关于什么是理性的讨论,常常以非人类动物的行为作为人类行为的对照物来加以说明。但是,人类与非人类动物之间的进化联系使得我们有充足的理由怀疑这一过于简单化的划分的有效性。
“作为指南的表征理论”未能克服当前缺陷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晓力在题为“进化—涉身认知背景下的一种表征理论”的报告中,考查了Michael L. Anderson和Gregg Rosenberg新近提出的“作为指南的表征理论”的形式刻画。刘晓力说,作为指南的表征理论在进化—涉身认知理论框架下,站在新新经验主义的立场,以行动的意向性代替表征的意向性对表征内容作了独特的说明,可以看做与因果论、目的论语义学和功能角色语义学平行的一种新的表征理论。但是,由于这种理论引入了“标准使用”、“信息假设”等概念,包含了某种循环论证,没能克服当前表征理论的根本缺陷,也未能对表征内容做出一种不依赖于意向性的自然主义说明。
肖恩·凯利围绕运动意向性行动的独特性展开了他题为“从运动意向性行动的逻辑看思想和行动之间的关系”的报告。肖恩·凯利以梅洛-庞蒂的关于“把握”和“指向”两者的区分为基础,给出了大量的分析,并着重探讨了运动意向性行为独特性的逻辑形式。报告主要是利用D.F(一个因一氧化碳中毒产生视觉缺失的病人)案例来讨论运动意向性,并指出这种意向性不承认内容或态度上的区分。关于运动意向行动,肖恩认为世界是以涉身性的语词得以呈现的,对于运动意向行动,没有独立的、可指明的特征来描述。报告的中心论点是运动意向行动的逻辑形式在结构上与意向状态是不同的,而这一论证的展开是围绕着D.F的视觉缺失展开的。广义来讲,D.F案例对传统的意向性解释提出了一个问题,因为传统进路对于意向性的解释假设了像信念、欲望以及感知等心理状态与它们所使用的语言行为享有共同的本质意向性特征。那么在D.F案例中,我们就很难解释其在视觉感知中对物体的经验报告的能力和其参与运动意向性行动的能力之间存在的完全分离。
信念论认为,进行经验就是进行相信,经验是有意识的、概念化的信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唐热风用四个步骤为信念论作了辩护,即:我们经验什么?具有经验就是具有关于世界的经验。唐热风将这一点称为世界依赖论题。我们如何经验?具有关于世界的经验就是以一种确定的方式将世界作为世界来经验。什么使得我们以这样的方式来经验?我们通过运用概念的能力以这种方式来经验。将世界作为世界来经验就是在经验中运用概念的能力。经验的本质是什么?经验是信念的。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田平分析了语义外在论对笛卡尔式自我知识的无条件的权威性挑战。田平认为,外在论的观点并不意味着对自我知识权威性的一般否定。一方面,对自我知识的辩护不依赖于环境的经验证据,因而与关于外部世界和他心的知识相比,自我知识在某种重要意义上的确具有权威性。另一方面,自我知识内容的确定依赖环境假设,故与笛卡尔的主张相比,自我知识的权威是有条件的弱权威性。自我知识的弱权威性是自我知识外在性的一个逻辑结果。
与会青年学者同时考查了Ball的论证,即知识论证需要现象概念以及不存在现象概念。与会学者认为,这两个论证都是失败的。实际上,知识论证需要我们关于现象经验的直觉,对这种直觉的最好解释似乎需要一种特殊类型的概念;另外,表征理论的现象特征好像是正确的,但我们通过红色感觉辨认红色。红色是经验的一个表征属性,而不是一个固有属性。(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