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2010年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隆重召开
汇聚学术百家 感受思想激荡 积淀文化底蕴 创新交流平台
主 办: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履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使命和时代责任——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杨振武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学术年会大会,首先,我谨代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向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上海的学术发展和繁荣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致以崇高的敬意!
举办学术年会,是交流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活跃学术气氛、推动学术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上海社会科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盛会。年会举办八年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学术成果,锻炼和培养了众多的年青学者,团结和引领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潜心向学、创新理论、服务社会。社联学术年会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讨论深入、参与广泛,体现了求实、创新、探索、奋进的精神。
今年学术年会的主题是“上海·中国·世界:新挑战与新发展”。围绕这一主题,我们思考全球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和世界经济增长面临的诸多困难,我们分析未来五年中国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和挑战,我们研讨上海在成功举办世博会后如何谋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课题新思路。我感到这个主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现实紧迫性,反映了专家学者视野开阔、联系实际、关心现实的学术志向和学术自觉。我相信,通过充分的讨论和深入持续的研究,我们一定能够提出并形成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和学术成果,为指导改革实践、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下面,我想借此机会,主要围绕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好地履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使命和社会责任,谈几点意见。
第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历史进程中认识肩负的重要职责和崇高使命。
今天,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我们经历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60年的波澜壮阔和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巨变,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今天的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文化进步繁荣、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提升。可以说,当代中国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我们为生逢盛世、见证盛况而由衷自豪。
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始终没有“缺位”,怀着学术报国的理想,秉持立言立德立功的学术志向,紧跟时代,深入实践,大胆探索,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成为社会前进的重要推动力量。
按照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三步走”战略,接下来的“30年”,也就是到新中国成立90周年的时候,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百年期盼,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追求。实现这一伟大目标,机遇大于挑战,但是困难和问题一定也不会少,许多复杂的、不可预测的因素将考验我们的知识、经验与能力。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大有用武之地。我们要发扬优良传统,深刻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期待和新要求,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第二,要在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任务中明确研究方向。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要有开阔的视野,不限一隅之见、不作片面之论,心系天下,著书立说;又要有务实的精神,坚持从实际出发,求真求是,关注脚下热土,用知识和智慧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
上海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刚刚结束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又为这座城市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历史记忆和丰厚的世博遗产,为上海实现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上海目前也存在许多“成长的烦恼”、“转型的瓶颈”、“发展的矛盾”、“率先的压力”和“大都市治理的困境”。上海要坚持科学发展先试先行、推进“四个率先”,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为之付出百倍努力。
一个城市要成为智慧的城市、创意的城市、领先的城市和有魅力的城市,不可没有先进思想的指导、不可没有优秀文化的浸润,不可没有学术创新的引领,不可没有思想繁荣的支撑。所以,特别期待上海的专家学者,围绕“后世博”、“后金融危机”、“后工业化”背景下的上海未来发展中的重大课题、重要瓶颈和突出矛盾,积极开展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更多的真知灼见和对策思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重视和善于在回答现实问题中确立自己的研究重点和方向,在回答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中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学术重镇。
第三,要在中国与世界深化合作、实现和平发展的新背景中拓展研究领域,贡献学术新智。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与作用。要更好地维护中国国家的核心利益,要参与全球重大公共领域的协调与合作,要在中国经济地位、国际地位提升的同时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更大跃升,要使世界更好地了解和平发展的中国,要树立中国更有亲和力、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国家形象,要趋利避害有效应对和化解危机与挑战,要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更好发展自己,就必然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眼光,不断提升学术研究的国际对话和服务国家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上海建成“四个中心”,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特别需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包括文化与学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此,我们需要积极拓展学术研究的视野和领域,加强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研究,努力形成更多具有原创性的研究观点和成果,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第四,要在引导社会、服务人民中实现学术理想和人生价值。
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原则,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引领社会、服务人民、促进发展,用知识创造财富、造福民众、推动文明进步,作为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引导社会、服务人民中实现自己的学术理想和人生价值。事实表明,社会科学研究愈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就愈能汲取人民大众的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形成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认识。为此,我们要大力弘扬严谨求实的学风,大力提倡研究新问题、创立新学说、探索新领域的精神,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变成为增进民众福祉、推动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力量。
最后,预祝学术年会取得圆满成功。在2011年元旦即将到来之际,祝各位身体健康、工作进步、阖家幸福!(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杨振武)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