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发展华文教育的几点思考
作者:cuicen   日期2010-12-27 14:34: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展华文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华文教育意义的教育。华文教育对象主要是东南亚的华人及华人子弟,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目前在本土或来华学习汉语的华人或华人子弟,多数并非自愿,要么是来自家长的压力,要么是职业的需求,要么是对中国这个新兴经济体的看重,出于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从而自觉学习华文的比例很低。语言是连接民族的纽带,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而文化是民族之根,文化是民族之魂。如果不加强华语的学习,不加强华族传统文化、价值观、优秀品德的认同性教育,海外华族面临着被同化、被融合的危险。因此,华文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华文教育意义的教育,要通过各种形式,让这些潜在的对象意识到学习华文、华族文化对海外华族保持民族独立性的价值和意义。

  要明确指出华文教育的“华”代表华语,“文”代表华族文化。“国语”、“现代汉语”、“普通话”、“华语”是流行于国内外的几个通用术语,每个术语都有其特定的流行范围和内涵,“国语”主要在解放前及现在的台港澳地区流行,“现代汉语”主要在大陆学术界使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普通话”主要在大陆使用,指狭义的现代汉语,“华语”主要在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国家使用,也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我们主张在海外开展华文教育中使用“华语”这一概念,指以大陆现代汉语语音语法为规范,现代汉语词汇为主体,以海外各个地区通用性程度较高,反映当地社会生活,现代汉语没有涵盖的词汇为补充的语言系统。这一术语既照顾到华语应当以现代汉语为主体这一现实,又兼顾到海外华侨华人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对词汇表达的特殊需求。华文教育的“文”,以前都习惯地解释为“中华文化”,我们用“华族文化”这一术语代替学界习用的“中华文化”,这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华文化有地域性的预设,无法涵盖海内外所有华族保留的传统文化以及移民海外后创造的独特文化。二是使用“中华文化”容易引起海外华人、华侨所在国或居住国的其他友族的抵触心理,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隔阂,与我们一贯主张的互相欣赏、互相包容的理念不一致。

  必须贯彻华语与华族文化有机结合的原则,开展华文教育工作。现在的华文教育是语言与文化教育两张皮,语言教育和对外汉语教育几无区别,文化教育常常是硬性灌输。怎样将华语和华族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才是我们华文教育工作者目前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也是确定华文教育独立学科地位的基础性问题。我想应当尽快编写一套真正面向海外华族的综合华语、听力、阅读、写作、文化纲要等系列教材,基本的思路应当是将语言和文化互相渗透。面向海外华族的系列教材的文本选择应当是文化内涵丰富的文章,初级华语、初级听力、初级阅读的文本可以是文化意蕴丰富的寓言和故事,比如反映华族人民勤劳朴素、仁义孝悌、宽容和合、与人为善、团结协作、修身齐家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等等。中级和高级华语教材也要围绕华族文化的精华选择相应的散文、议论文、短篇小说、人物传记(早期移民的华人海外艰苦奋斗终获成功的故事、成功华人不忘造福桑梓、支持华族教育事业的感人故事等)、杂文等。当然,高级华语也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反映华族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的比较浅显的文章,比如天人合一、民胞物与、世界大同、含蓄委婉、崇尚意境、万物有情等。我们还要组织力量开展基于华文教育视野下的华族文化精华的文化点的研究,研究哪些优秀的华族文化点必须列入教学大纲,哪些文化点是提高性的要求,研究文化水平测试的等级和考试项,研究文化水平考试的方式和方法,编写相应的测试指南。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胡培安 华侨大学华文系主任)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