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地区本土展开的华文教育在教学范式、教育规模等方面都有自身较为鲜明的特点。现在东南亚地区华文教育形式可谓多样,既有华人华侨出资兴办的华文学校、华文补习班,也有与中国政府合作开办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等形式,形成了以学校、家庭和社会并重,长期固定的学校教育与短期多样培训教育互补,国内国外联合兴教的教学模式。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共同推动下,东南亚华文教育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多的中国汉语教师活跃在东南亚的华文教育舞台上。他们既是汉语教育的主体、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又是所在国语言文化教育的客体与异域文化的接受者。同样,东南亚的汉语学习者也兼有主体与客体、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双重身份。来自中国的汉语教师与东南亚的汉语学习者在教学与日常生活中接触交流。在双方的交融与碰撞中文化传播得以完成,在动态传播中跨文化交际行为也因之产生。
国内的研究多以来华留学生为考查对象,对中国输出的海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关注还不是很充分。因此,为提高汉语教师的文化适应能力,增强文化传播的时效性,进一步强化国家的形象认同,有必要加强海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这也应当成为东南亚华文教育在解决汉语教学原则、方法之外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就华文学院来说,因为学院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选择去泰国进行汉语教学,并多会在一年期满后继续留任,教学工作与生活有一定的连续性,因此可以选择泰国的某些地区进行连续调查研究,关注在那些区域任教的毕业生的跨文化适应、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等。通过个案群的研究为学院的学生教育培养等工作积累经验,帮助学生毕业后及早地摆脱跨文化中可能产生的束缚,更好地适应异域文化,完成传播中华文化的任务。
(作者:沈玲 华侨大学华文系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