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主持:王艾录
丁香
本作“丁子香”,简称“丁香”,亦名“鸡舌香”。丁香花的花筒,细长如钉,且芳香浓郁,故称之为“丁香”。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五:“鸡舌香,俗人以其似丁子,故名丁子香也。”缪启愉、缪桂龙注:“花成聚伞圆锥花序顶生,花蕾长管状,上大下锐,形如土制铁钉(丁子),故有丁子香之俗名(丁即钉字)。”明·高濂《草花谱》:“紫丁香花木本,花为细小丁,香而瓣柔,色紫。”
以“丁香”花酿制后的香料,可以治口臭,唐朝的宋之问因患此疾,便“日含鸡舌香,欲其奏事对答其气芬芳”。
鼎盛
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鼎是宫廷瑰宝,是政权、财富、贵族的象征和凭据。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左传》:“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字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义。鼎盛即盛大、兴盛。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初、开端。“午”是什么?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为寅,二月为卯,三月为辰,四月为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便是“端午”。这是纪念屈原的日子。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都记载: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待字
女子尚未定亲叫“待字”或“待字闺中”。
“待字”意即“等待起表字”。古代男孩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女孩十五岁要举行笄礼。《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冠,就是把头发盘成髻再加冠以固定。笄,就是把头发盘成髻再用簪子固定。礼毕,还要请嘉宾来授予他们服饰,并为他们取一个“字”。冠礼和笄礼即“成年礼”,意味着可以订婚许嫁了。女孩如到了十五岁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婆家,便不举行笄礼,也不取字,不能抛头露面,只能“待字闺中”了。
大西洋
在明代,人们把世界海洋大致划分为“西洋”和“东洋”。到了明末,随着国人对欧洲地形的逐步了解,把印度洋叫做“小西洋”,把欧洲以西的海域叫做“大西洋”,沿用至今。(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