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给力”是群众的创造
作者:cuicen   日期2010-12-24 10:22: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给力”一词登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这一网络热词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民众热议的话题。

  在由网友做中文配音的动画片《搞笑漫画日和》中,有一集《西游记:旅程的终点》。话说唐僧师徒到达天竺后,发现终点不过是一面写有“天竺”的小旗子,孙悟空便抱怨:“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这是我们能追溯到的“给力”一词的最早“网络版”。也有人说“给力”是“闽南语或海南语”中的方言。不论这个词来自何方,皆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给力”来自民间,却能得到网民们的广泛使用,与民众有着天然的亲和力。

  在“给力”一词背后,我们读出了创新精神。“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和一个民族走向未来的重要保证。长久以来,提起“创新”,人们往往认为那是专家学者的事情,与平头百姓无关。然而,随着网络社会的兴起,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思维创新”的巨大潜能,从网络词语到思维方式,从思想火花到生存样态,网络空间激发了普通人的创新热情。我们没有理由将人民群众创新的成果拒之门外,只有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我们的社会才会更有活力。

  从上半年世界杯期间的使用,再到博客和空间中的流传,“给力”一词流行于民间。它比“雷人”、“酷”、“帅”、“爽”、“牛”、“带劲儿”等词更“潮”,更有“力道”,简洁明了,直抒胸臆。福柯曾用“全景式监狱”,来比喻现代社会无所不在的权力机制。殊不知在网络社会中,微观的权力诉求更是比比皆是,“给力”就是这么诞生的。当个人在公共空间中遭遇不想说和不愿说时,网络就充当起“心理发泄”和“精神放松”的载体,表达着自我的微观权力诉求,用句流行语就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对于一个拥有数亿网民的国家来说,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监督力量,因“爆料”而落马的官员已屡见不鲜。关注网络舆情,正成为领导干部的必修课,正如我们的党报关注“给力”一样。

  新出现的事物未必都是“新事物”,还有待实践的检验。不能因为上了党报,就说“给力”一词今后一定会如何如何。然而,一个来自“草根”的“潮词”,居然可以登“庙堂”之高,这说明社会对新事物的接纳度提高了,人们在积极地发现优点,努力地认定闪光点,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发展氛围。当网友还在质疑“给力”是否符合汉语规范,媒体尚在担心“给力”带来的负面效应之时,《人民日报》树立起一个典范,实现了包容与和谐。

  11月11日,《法制晚报》刊发一篇题为《〈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标题很给力》的文章谈道:“先见之明:今年9月17日,本报就曾套用‘给力’一词做出主标题(‘体重三斤多 梨王很给力’),当时,这一网络词汇尚未在现实中普及。”为什么有的报纸早在两个月前就使用了“给力”却没有引起关注,而时隔两个月后却引起社会舆论的巨大反响?媒体重量级的不同,早已决定了这场“舆情影响力”的胜负。但不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给力”能否流行却未尝可知。随着社会的发展,类似“给力”之类的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稳定、合理和有序的表达机制是我们所需要的。何时不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给力”就能流行,“杀鸡不再用牛刀”,这是媒体人应该思考的。

  (作者:徐军 杨建华 单位:南京政治学院理论一系;重庆警备区政治部)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