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让学术研究贴近群众
作者:cuicen   日期2010-12-24 10:19: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学术发展所走过的道路,我们主要的经验就在于,学术研究立足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一切和为了一切群众。但是,就在学术昌盛发展的同时,学术界却出现了不和谐的景象:一些学者闭门造车,自造概念,自话自说;一些学者空谈空论,拾人牙慧,奉西学为圭臬,而不关心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更有甚者,以抄袭剽窃为荣,以粗制滥造为荣,以学术越让人听不懂为荣等等,从而使学术研究越来越远离群众,学术研究变成“高墙深宅”之中的诡秘之物。基于此,笔者郑重地呼吁:让学术贴近群众。

  时代召唤学术研究贴近群众

  任何时代的学术研究,不是从空无中创造“有”,更不是简单地思考的产物,而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人格化体现。正如恩格斯所言:“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这就是说,作为“思想中的时代”或者“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社会科学必然是时代和历史的产物。

  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加以追问,是谁创造了历史?又是谁推动了时代的发展?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历史,并不是一个与人无关的“神的创世史”,也不是一个只是英雄人物的创造史,而是人民群众参与其中并推动其发展的历史。马克思曾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本质上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产物。而学术研究工作者的使命就在于,把这一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记录下来,把隐含在群众生活之中的智慧提炼出来,把彰而不显的“大道”揭示出来。

  其实,学术工作者的任务并不局限于只是做时代精神的表达者,在深层上,他们还是时代精神的塑造者和引领者。因而,学术研究不是跟在时代的背后,亦步亦趋地简单记录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而是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引领和塑造时代精神。

  学术发展需要学术研究贴近群众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但是,问题从何而来?在我们看来,只有深入到群众中,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从而找到研究的方向和理论的突破口。也许有些学者会抱怨,我们研究的是基础理论,怎么搞应用,怎么贴近群众?在我们看来,学术不是“屠龙术”,学术更不是“修身养性的修炼术”,而是以思想关注民生,以学术关照生活,以引领民众的精神生活,以关注现实社会生活和时代问题为使命的学者的“良心”。任何一种学术,只有确立了上述的理论旨趣,才能真正地找到自己的“家园”。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文学家的悲悯,哲学家的思辨,史学家的通达,倘若没有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倘若没有对群众生活的真切体现,倘若没有现实的关注与关切,何来诗情画意,何来思辨,何来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监(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所有这些事实都证明,学术之树要常青,唯有走进百姓生活才是正道。

  让学术研究和人民群众互动

  古人云,“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学者历史使命就在于,以学术引领百姓生活,把学术变成人民的学养和教养。学问不是学究,学识不是专家,学养不是知道家,要把学问、学识、学养内在地统一为一体。只有如此,学术才能走出“深宅大院”,学者才能走出“书房”,学问才能服务社会,才能为民谋福利。要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着手:

  其一,学术走近群众,关键在于学者心系群众。一个时期以来,学者被“绑架”的事件屡见不鲜,学者不再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是代表某些群体、集团的利益,学者不再为民众之疾苦而奔走,而是为赚取所谓的“演讲费”、“顾问费”、“咨询费”等而拼命。这样的学者,我们养其何用?这样的学者,何能担当发展学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前进的“旗手”和“排头兵”?

  其二,学术走近群众,突破口在于改变文风。深刻的道理往往不是用多么晦涩的语言,多么新颖的名词,而是让人“一听就懂,不落俗套,耐人寻味,引人入胜”。但是,在现实中,很多专家学者,杜撰新名词,语不惊人死不休,非得用蹩脚的、拗口的语言来说话,正如民众所批评的,他们“用人人都听不懂的话说出一个众人皆知的道理”,他们“把水搅浑以便使水显得更深”。因而,旧的文风不除,学术就很难贴近群众。

  其三,学术走近群众,核心在于变革学风。学风正则学术兴,这是学术研究的不二法门。当前的抄袭、剽窃、弄虚作假、低水平重复研究等学术腐败问题频见报端,所有这些问题,究其本质,都在于学风不正。当人们把“专家”鄙视为“砖家”,把教授称谓为“叫兽”,把研究生称为“烟酒生”的时候,学者们应该为之汗颜。“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学者作为“执器之人”,当持公允之心,当始终秉持对学术的敬畏,只有如此,方能赢得民众的尊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事实的确如此。学者只有自身正,只有学风正,才能真正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不是以己之私谋天下之利。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学术研究和人民群众互动的结果。因此,学术研究贴近群众,就是要求学者们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为人类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而学者们只有参与到这场变革的活动之中,才能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才能创造人生的辉煌,进而为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海锋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