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日韩民间交流论坛提出 加深文化交流 促进区域合作
经济实力与技术力量的快速积聚与增长,使东亚地区正备受世界瞩目。一方面,东亚各国的经济合作规模日益扩大,相互依存度不断增加;但另一方面,这种合作结构建立在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其中仍有不少历史与现实问题亟待解决。近日,第三届中日韩民间交流论坛在同济大学召开,论坛以“东亚区域合作与文化认同”为主题,来自中日韩三国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加强沟通与合作,积极开展民间交流特别是文化交流、加深三国间的文化认同,从而增进理解、建立信任、化解矛盾,是改善中日韩关系,维护与促进东亚区域合作的有效途径。
汉字最具共同价值
经济竞争、立场差异、对待别国的不同视角、历史经验等因素是东亚地区区域合作的严重障碍,韩国庆熙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尹宇燮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区域内各国应最大限度地做到求同存异,而这必然会以文化合作的模式显现出来。中日韩三国虽然各具文化独立性,但也分享着东亚自我身份认同的文化遗产。汉字在过去发挥着三国共同语言的作用,是三国之间所具有的共同价值中最高的价值。“韩国语名词有50%都源自汉字,日语的词汇亦是如此。”日本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日本国际学术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依田 家也在发言中指出,作为汉字文化圈的东亚地区拥有共同的文化基础。
传统的儒家思想同样是东亚普遍的价值观。尹宇燮表示,道德与调和、自我节制等儒家思想在国家和市场的调整、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意识觉醒、对立与矛盾的平缓克服等诸多方面成为有效的机制。因此,一度被作为亚洲自我身份认同的理论性基础而滥用的儒家思想,在普遍的规范下获得新生的时机已经成熟。
通过多种途径增进往来、加深文化认同
与会学者指出,要改变强调与他国差异的各国文化认同,必须接触他国文化。加强民间交流,有助于民众改变对邻国的陈旧观念,加深彼此之间的文化认同感。但同时也须对这种交流进行有效地协调,拥有共识的以民间及地区为主导的组织效果值得期待。
日本日中关系学会理事川村范行建议,应积极推进传媒交流,在理解对方国情的基础上报道。他特别强调要多方面积极推进青少年交流,“下一代青少年体验对方国家的生活是很宝贵的财产,建议推动日中两国间大学生相互留学,扩大相互承认学分的制度”。
目前,东亚各国在民间交流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吴寄南介绍,越来越多的个人或团体去邻国旅游,各国长假期间去邻国度假旅行的人数正在急剧增加。“中日两国之间每天的航班运送一万多人,一年有500多万。两国之间的友好城市数量已经有343对,地方支持体成为两国民间友好的一个重要推手,这是前所未有的情况。”
建立面向未来、共通的文化认同
针对当前的东亚局势,与会学者指出,东亚在文化上的相互理解,将成为治疗各种病症的灵丹妙药。要缓和政治上的民族主义情绪,就必须借助作为软实力的文化认同。各国都必须要对现代身份认同转换方向,建立面向未来的共通的文化认同。
东亚地区的未来前景如何,有学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超越国家之间的壁垒,实现和平共处,最有前景的方向就是以经济的理解度和文化的共同性为基石,建立起区域性共同体,而最有可能实现的就是文化共同体,它的最终指向就是要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尹宇燮表示,东亚文化共同体应当在区域内为寻求沟通与和平、合作模式而作出贡献,也要努力为超越地域的界限,为生产在世界秩序内的具有普遍性的理念和文化作出积极贡献。在东方思想的根基中流淌的人本主义、自我节制、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精神一旦复活,我们就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探索务实合作新路径
本报讯(记者唐红丽 通讯员姚奕)12月16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经济转型与共同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广西南宁开幕。中联部副部长李进军、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际瓦出席研讨会并致辞,海合会驻华大使委员会轮值主席、阿联酋驻华大使欧麦尔·白伊塔尔作为海湾阿拉伯国家代表致辞。70多位来自海湾阿拉伯国家的驻华使节、中外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李进军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和海湾阿拉伯国家同为新兴市场国家,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方面作出积极贡献。近年来,双方在能源、经贸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在技术、承包等领域合作发展迅速,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成为合作新亮点。同时,中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相似挑战,双方目标一致,利益紧密相连。此次研讨会适逢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落幕,双方就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展务实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进行深入探讨,将有助于在更高层次的平台上共迎挑战,造福两个地区的人民。
欧麦尔·白伊塔尔表示,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令世界钦佩。中国和海湾国家有很强的相似性和互补性,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都经受住了考验。双方应该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继续加强对话,发挥集体智慧,共同探索务实合作新路径。
与会代表对研讨会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各方达到了凝聚合作共识、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是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中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互利合作的务实和创新之举。(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香港法庭传译急需重视
本报讯(记者郭烁)12月11日,法律翻译研究与法律英语教学专家研讨会在华东政法大学举行。华东政法大学校长何勤华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中国法律语言学研究会会长杜金榜代表与会嘉宾致辞。
与会学者围绕法律翻译研究与法律英语教学若干相关问题展开备具深度与启发性的讨论。与会者指出,香港今日的法庭翻译呈现衰退现象,但该行业仍衰而未败;与法官、检察官及律师相比,法庭传译在香港社会仍极为神秘和封闭,前者具有更高的资格和更专门化的知识,而后者只能被界定为“次级专业”。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法律翻译者的地位、法律译名的规范化与统一、法律翻译史的梳理、法律翻译批评及法庭翻译等领域的研究极具价值,仍待加强。
与会专家还就法律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律英语教学及人才培养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为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构建系科平台
本报上海讯(记者李玉)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理论创新,并且为实现这种创新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支持,是加强经济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12月19日,上海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系揭牌仪式暨第四届全国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研讨会在沪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林岗,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孙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副会长大卫·科兹,吉林财经大学副校长丁堡骏等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
围绕着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这一主题,林岗指出,这一学科在中国的发展中已经凸显出了自身的作用,而把握学科的话语权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本学科领域的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观察经济现象、总结规律性认识、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巩固学科的理论基础。孙铮指出,政治经济学系的设立,是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希望政治经济学系以此次更名为契机,秉承优良传统、借鉴先进经验、发掘自身优势、注重内涵发展,实现政治经济学的长足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程恩富就此指出,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的思维方法和学术原则应当坚持世情为鉴、国情为据、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综合创新,同时,中国经济学现代化需要进行变更,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学的数学化、应用化、国际化、学派化等四个方面。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程霖、常务副院长胡永刚等出席了揭牌仪式暨研讨会。新成立的政治经济学系实行双系主任制,由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马艳出任系主任,大卫·科兹担任海外联席系主任,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搭建国际创新平台。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打破古今文学鸿沟加强贯通综合研究
本报上海讯(记者胡言午)12月18—19日,第五届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会议对于改变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现当代文学研究相互割裂的现状、突破学科区隔壁垒具有重要意义。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教授黄仁生结合学科建设的需要就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学理思考。他认为,提倡对中国文学的古今演变进行研究,既不是回到古代的通变研究,也与“五四”前后为新文学寻根溯源不同,宗旨在于突破学科区隔的壁垒,打通古今文学的鸿沟,对文学的发展做贯通性研究。
如何解决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古”与“今”相脱节造成的问题?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高玉认为,仅从“古”与“今”的角度进行思考是不够的,事实上在中国文学史“古今演变”的过程中,“古今”问题始终与“中西”相纠结,“中西”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古今演变”隐在结构,因而“中西”也是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另一重维度。研究中国文学的“古今演变”,既要从“中”这个角度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继承的问题,又要从“西”这个角度来研究“革新”问题。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董乃斌有感于“中国文学史就是一个抒情传统”的观点,指出始终贯通于古代与现代的是抒情与叙事两大传统,并以抒情和叙述为贯穿线,对中国文学史作了阶段性划分。他指出,把对抒情、叙事传统的研究延伸至近代和当代,特别是在当代的交叉融结,很需要学科内部的交流与合作,乃至跨学科的互补。
本次研讨会由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复旦大学古籍整理所和《文学评论》编辑部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台湾中正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近40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80余位学者与会。(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