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春海 王海锋)2007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形成的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世界经济正在逐渐摆脱萧条。目前,各国经济依旧处在缓慢恢复的境况中,人们谨慎地估计世界经济已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在此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工作的重要问题。2010年12月17—18日,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在中共中央党校成功举办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2010”,会议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力图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和阐释。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理事长王伟光出席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李景田,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央党校原教育长郝时晋,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聂震宁发表了致辞。
在题为“我国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抵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的开题演讲中,王伟光首先指出,我们中国学界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国际金融危机给予科学的说明,这是中国理论学术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他还强调,纵观一个半世纪世界历史进程,雄辩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创,对国际金融风险的有效抵御,彰显了社会主义的顽强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给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鲜的内容,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劲创造力;要主动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格局新变动,抓住机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李景田认为,深入探讨后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做到,认真总结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互利双赢战略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只有如此,才能在后危机时代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本届论坛共计200余人出席,与会者普遍认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分析问题的视角和思路,学者考虑中国问题需要具有世界眼光,需要增强理论能力、研究现实问题,以积极实践推进改革进程。本次论坛的举办正值我国“十二五”规划即将实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闭幕的重要时刻,它的召开,必将对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内外的新挑战,适时抓住战略机遇期,贯彻和落实“十二五”规划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