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从“联”入手 推动广东学术强省建设——访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田丰
作者:cuicen   日期2010-12-20 15:27: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广东省社科联的发展,可以说是广东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缩影。前不久,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雄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人文岭南”专版发表专文阐述“学术强省”的意义与内涵,而广东省社科联也将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广东省社科联成立50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田丰。

  从“小社科”到“大社科”

  《中国社会科学报》:50年的发展历程中,广东省社科联的发展状况如何?

  田丰:广东省社科联成立于1960年。1968年在极“左”思潮的干扰和破坏下,广东省社科联组织机构一度被撤销,直到1978年才得以恢复。改革开放之初,广东学者积极参加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并走在全国解放思想大潮的前列。20世纪80年代初期,又在全国率先探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这一重大的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对推动广东早期冲破计划经济旧体制的改革起了积极作用。80年代中后期,广东省社科界又在全国率先组织开展关于市场经济问题的大讨论,提出了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思路等,这些成果为广东乃至全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科学的认识工具和理论支撑。

  广东省社科联成立之初,仅管理文、史、哲、经等几个学会。2002年7月,广东省社科联的全称由“广东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更改为“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标志着广东省社科联正式实现“小社科”到“大社科”的工作转变。近年来,广东省社科规划办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评分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数量均居全国前列;优秀成果评奖制度不断健全;社科普及工作在健全组织机构、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品牌建设、完善网络平台、建设人才队伍等方面迈上了新的台阶;社团管理走上正规,服务、创新、引导的作用愈益显现;《学术研究》杂志成为广东省重要的学术理论窗口之一;广东社会科学大学是全国唯一一所由社科联创建的大学,为社科界开办高等学校做出了大胆、有益的尝试。

  到目前为止,广东省社科联拥有团体会员和社会组织共175 个,其中省级社团134个、民办社科研究机构19个、社科类基金会1个。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已全部成立了社科联,共有市、县级学会700余个,初步形成了全省范围的合作与联动机制,此外,社科联还联合地方高校成立了岭南文化特色研究基地9个、广东省情与决策研究基地13个,现已形成了全省纵横的社科工作网络。

  找准定位 工作才有成效

  《中国社会科学报》:可以看出,近年来广东省社科联发展非常迅速,社科联如何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这样的成绩?

  田丰:这些成绩离不开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全力支持。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广东省改革开放中的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支持社科事业,包括加大经费投入、建设广东社会科学中心等等,为广东社科事业的基础建设和发展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广东省社科联也在工作中找准了自己的定位。2008年,广东省社科联第六次代表大会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 “二三四五六”的工作思路,即“坚持二为目标、发扬三种作风、实现四个突破、当好五种角色、树立六种意识”。二为目标就是努力构建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有岭南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为广东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为广东哲学社会科学大繁荣大发展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三种作风就是历届领导班子留下的团结和谐的作风、求真务实的作风、廉洁自律的作风。四个突破就是要在提升全省社科界理论创新和服务决策的能力上有突破,在提升全省干部群众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素质上有突破,在加快全省社科界人才培养上有突破,在提高机关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上有突破。五种角色就是要当好创新理论的实践者、党委政府决策的咨政者、社科理论的普及者、知识分子的贴心人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六种意识就是使命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学习意识、服务意识、民主意识。

  找准定位,工作就有了方向。在工作中,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强化“大社科”意识,推动社科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大社科”服务包括社团管理、社科规划、社科评奖、学术交流等多方面的服务,积极拓展工作网络和抓手,形成协调发展的大系统和整体合力。通过健全职能,使社科联的服务延伸到社科界和社会各个方面,一是通过规划、评奖等工作延伸到高校、研究机构;二是通过设立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科普基地、省情与决策研究基地延伸到社会基层;三是通过学会、民办非研究机构延伸到专家学者和民间。

  二、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党政科学决策能力。近年来,省社科联把推动决策研究作为主要工作任务之一,通过加强社科资源整合,规划工作、评奖工作、《学术研究》杂志等相互协作,成立了决策咨询中心和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逐步完善了决策咨询工作机制,使社科界决策咨询服务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强化创新意识,推动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推动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是社科联主业。目前,广东省的社科规划管理工作基本实现网络化、电子化,信息化管理走在全国同行前列。

  四、强化品牌意识,打造社科强势平台。品牌就是形象、就是影响力,我们把打造品牌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学术研究》是广东省重要的学术理论窗口之一,具有全国品牌效应。“岭南大讲坛”已成为辐射全省、影响全国的重要文化品牌。

  五、强化集成意识,扩大社科联的社会影响力。我们在省委宣传部领导的支持下成功举办了全国社科联协作会暨智库论坛、全省社科普及周暨学术年会等大型活动,促进各种社科要素在集成中实现有机结合、协调优化,达到锻炼社科队伍、展示社科力量、形成重大社会影响之功效。

  以人才为本 建学者之家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学术强省的角度来看,您认为目前广东省学术界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田丰:广东省学术界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很大成绩,但在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今天,广东人的创新精神和思想创造力在弱化,昔日“思想观念北进”的态势已风光不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能够体现理论学术前沿的成果与经济大省的地位很不适应,提高思想原创力已是当前广东省学术界的当务之急。

  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学术强省,人才是第一位的。近代以来,广东人才辈出,由此奠定了广东在近代史、在改革开放中的历史地位。目前,广东人才环境优势进一步弱化:高端人才的生活待遇与其他经济较落后的省市相差无几;广东生活成本较高;受官本位价值观念的影响,对知识分子缺乏尊重,社会地位不高等等。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有时间的积淀,需要有一批潜心学术的学者坐冷板凳。学术的健康发展,既要有合理的学术规划,也要有科学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评价机制,特别是在评价机制方面,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索。

  从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现状来看,广东省学术界在全国有奠基地位的研究领域有萎缩的迹象,如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中华民族凝聚力、孙中山研究,存在研究队伍老化、青黄不接的难题。我们需要继续支持这些已有的“学术高地”,同时在新的研究领域方面培育有潜质的学者。哲学社会科学是一种无形的“投资”,而作为“投资者”就应当敢于冒“亏本”的风险。

  在具有广东特点的地域文化研究方面我们已经建设了一批研究基地,但存在组织保障不够、经费严重不足、人才队伍单薄、研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又如我们对国内的潮汕文化研究较多,而对潮汕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却知之甚少,可见地方特色文化在整体水平上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部分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个别学者的学术失范、学术腐败现象影响了整个学术界形象。学术是社会的良心,钱学森先生曾说,“姓钱不爱钱,离经不叛道”。这就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律、自省。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中,广东省社科联也将扮演重要角色,您对广东省社科联今后的发展有何期待?

  田丰:文化强省建设体现“五个更加重视”:更加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更加重视发展文化产业,解放文化生产力;更加重视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增强文化凝聚力;更加重视培养和引进文化人才,提高文化创造力;更加重视文化传播,提升文化国际竞争力。社科理论建设在汪洋书记的主题报告中有专门论述,作为十大工程之一,社科理论建设目标定位为:建设学术强省,打造“理论粤军”,增强广东学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构建具有世界视野、广东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使广东省社科研究水平和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这个目标定位符合广东实际,体现广东科学发展要求。社科联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以主力军的姿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以务实精神和创新意识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提升。社科联的工作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弘扬时代文化精神,增强思想引领动力。当前广东要当好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关键的不是资源、资金、技术,而是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广东要建设文化强省,重要的不是上多少个项目,而是要建设精神高地和思想高地。社科界一是要焕发“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精神状态,重铸精神动力,拓展“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思维方式,创新发展理论,构筑时代文化精神的学术基础。

  二、推动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培育理论学术精品。协助省委宣传部搞好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每年立项若干跨年度的资助力度大的重点学科研究课题,培育科研创新团队;支持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培育具有岭南特色的社科类学术社团。

  三、推进服务党政中心工作的决策研究,每年组织专家学者开展省情调研和重大专题研究(十大课题),每年面向全省民办非社科研究机构发布研究课题(十大课题),形成一批全国知名的民间智库。

  四、大力开展社科普及和社团活动,提高全社会知识文化修养。建立百个优质社科普及基地,增强公共社科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调动全社会多层次积极性,支持社会学术团体各展所长,形成社科研究社会化的生动局面。

  五、推动社科人才队伍建设,构筑社科人才高地。协助省委宣传部培养一批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青年,选就一批学科、年龄、梯队结构合理的学科和学院,实施岭南学术大师培育工程。协助省委宣传部建立完善科学的人才激励评价机制,每三年评一次广东优秀社会科学家。

  六、打造学术高地和学术品牌,提升广东学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每年举办一次岭南学术国际论坛、中国(南方)智库论坛。继续实施《学术研究》学术名刊工程,创建“中国(南方)学术网”。

  七、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支撑计划,进一步健全市县社科联机构。推动财政部门不断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经费投入,形成社科规划、评奖、科普、社团建设经费增长的制度化。

  哲学社会科学也需要“干货”,我们要始终立足现实生活,关注理论前沿,多出学术精品,使党和政府切实感到我们这支队伍“用得上”、“信得过”、“离不开”。最后,我想强调社科联是维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纽带,更是“学者之家”,我们也希望广大的学者能够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共同为社会的进步,为广东学术强省作出应有的贡献。(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武勇)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