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任国征(北京读者)
“期刊”版《〈大公报〉史话》很有意义
“期刊”版的“报刊史话”栏目刊登了《〈大公报〉史话》(5月25日和6月1日),资料翔实,分析精辟。《大公报》是我国新闻史上的一朵奇葩,其思想、贡献和传奇在中国新闻史上举足轻重。我在阅读经济资料时,意外发现两则史料,也许因为属于经济传记范畴,没有引起学人的注意。现抄录出来以供理解《大公报》可贵精神时参考。
《中国企业家列传》(许涤新主编),其中一章“胡政之与《大公报》”,提到了胡政之总编对萧乾有知遇和伯乐之恩两件趣事。(1990年经济日报出版社第5部第84页)
1935年胡政之找到萧乾编副刊,第一次谈话时萧说“由我来编这样的刊物怕不大对头”。胡说“你觉得不对头,这就对头了。我就是嫌这副刊编得老气横秋,把你请来”。
1939年胡政之鼓励萧乾去伦敦大学任教并资助了路费,无奈当晚被盗,胡马上又给了萧一份并安慰说:“好事总是多磨的,人生哪能没有挫折!今后你多写点通讯就都有了。” 于是萧乾成为二战期间欧洲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
“期刊”版的“报刊史话”栏目在当前很有意义,我国已对1940余种报纸进行分类改革,并颁布了《报纸质量综合评估办法》。贵报文章对于新闻发展和改革很有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祝“期刊”版越办越好!
往 晁天义(期刊版编辑)
“期刊”版的成熟和发展既有赖于优秀的稿源,同时也需要以特色鲜明、风格稳定的栏目作为支撑。为此,本报编辑部同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阅览部在“期刊”版联合推出“报刊史话”栏目,旨在向广大读者介绍国内外重要报刊的发展历史,并普及相关的报刊编辑知识。在广大撰稿人和版面编辑的共同努力下,“期刊”版已逐渐形成雅俗共赏、图文并茂的特色和风格。一个时期以来,本栏目刊发的《〈大公报〉史话》、《〈文汇报〉史话》等文章已产生较为良好的社会反响。要办好“期刊”版,尤其离不开广大读者的热心支持和鼓励,衷心希望大家给我们多提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使我们的办报水平进一步提高。(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