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学者要成为时代的“眼睛”
作者:cuicen   日期2010-12-20 15:05: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在任何社会里,学者都是一个备受社会崇敬的群体。中国历来就有尊重学者的传统,无论被称为儒者还是士人抑或其他称谓,正是因为这些以学术为业的人秉承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追求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志愿,以强烈的社会关怀为己任,不断积淀出学者的美名。在西方,“学者的使命主要是为社会服务,因为他是学者,所以他比任何一个阶层都更能真正通过社会而存在,为社会而存在。”(费希特语)。考察古今中外,能够在历史大浪淘沙中被人类记住名字的学者,他们为人治学的一个基本经验,就是用“两只眼睛”做学问,一只用于关注本国家、本民族的特有经验;另一只用于关注人类的现实困境。正是这种学术创造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有机结合,在造就伟大学者的同时,也推动着人类学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经典理论的创造,正是用“两只眼睛”做学问所达到的极致性典范。

  反观当今中国学术界,学者在荣享尊崇的同时,诟病之声也不绝于耳。专家被戏称为“砖渣”,教授被戏称为“叫兽”,“学者更像商人,商人更像学者”,凡此等等,虽不乏调侃的成分,但也并非空穴来风,实则是学者身份异化的一种表征。若从根源上揭示造成学者身份异化的原因,依笔者之见,学者患上了两种形式的“独眼龙”病症所致:一是缺失关注中国问题的“眼睛”,二是缺失关注当代现实问题的“眼睛”。

  当今中国学者群体向社会所展示的负面形象,与当今学术界两种甚为火爆的现象密不可分。一是对于西方学术思潮的极度偏好。一旦某一思潮被引介到国内,各学科的学者反应甚为敏捷,一哄而上,纷纷争先恐后般地解读或引用,整个学术界形成了一股铺天盖地般的追潮洪流,大有冲垮一切既往知识而跃居唯我独尊之势。许久以来,哈贝马斯、韦伯、伽达默尔、罗尔斯等一连串国内学者原本并不熟悉的名字,似乎都在一夜之间红到了发紫的地步。一时间,中国学者在学术演讲或论文中如果不引用这些外国学者几句话,论文页下如果不出现几个外国人名或几本外文著作,俨然就成了学术界的“老土”, 文章就上不了档次。

  二则,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蔓延,中国学术界出现了“国学热”的火爆景观。弘扬传统文化,本是无可厚非,但随着海外新儒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学者对“国学”的关注出现了盲从。由于新儒学主要是用西方哲学的研究方法重新诠释子学与理学,且海外新儒家将心性研究与现代大学体制结合,这不但把儒学朝着狭隘的方向引领,更把儒学变成了纯粹的学院儒学,经世致用功能被弱化。如新世纪之后,民间出现了大量的“少儿读经”现象,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论语》心得一度极为流行,有大学甚至开办了国学院,可见热度之高。

  毫不讳言,西方学术思潮也好,中国传统国学也罢,随着中国学者与外界交往的增多,以各种形式发生相互影响乃是逻辑必然,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达到“双赢”结果的必要条件。但是,凡事都有一个“度”的限制。面对种种看起来非常好看甚至非常有“思想”内涵的思潮或学问,我们的学者更多地表现出的自我迷失,则非常令人担忧。一时间,在这些思潮的冲击之下,“食洋不化”与“食古不化”也就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学者们出现了“脑缺氧”症状,对于种种思潮只有被动接受的份,而失去了作为学者最起码的学术判断力。

  对外来思潮的跟风和盲从,并非学术能力上的问题,而是源于学者治学价值取向。是学者“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治学目标的逻辑使然。部分学者远离社会,不去关注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缺乏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盲从西方思潮所产生的“学术成果”,不但不能够对社会变革带来丝毫的推动作用,经过短暂的喧嚣,必如过眼烟云般飘入无人问津的境地。缺乏对中国问题关注的学者,与具有使命感的学者相比较,无异于缺少了一只“眼睛”,犹如“独眼龙”。

  而“国学热”的兴起,背后的深层根源是一种信仰危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许多优秀的民族精神都蕴涵于“国学”之中,如何将“国学”中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转化为推动国富民强的动力,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的探索方向。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探索,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引领中国不断走向辉煌。但是,与鼓噪“国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些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患上了“审美疲劳症”,看不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知识所蕴涵的深刻真理,更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意义。这些学者置身于社会变革的伟大实践,但并未思考社会变革的本质内涵。这些学者也因此患上了只关注历史不注重现实的另一种形式的“独眼龙”病症。

  中国学者要真正履行自身的使命,赢得社会的尊重,必须用“两只眼睛”做学问。一只眼睛紧盯中国问题,形成中国自身的问题意识;另一只眼睛关注现实问题,踏踏实实解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唯有如此,才能无愧于学者的美誉,才不至于被人民大众所抛弃。

  部分学者的“独眼龙”病症到了应该彻底治愈的时候了!(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子弋)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