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世界城市注重战略选择
本报讯(记者唐红丽)“亚洲已经成为世界上城市人口增长最快、大城市涌现最多的地区。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缺、城市环境的退化、城市规划管理水平的不足等,成为亚洲城市与区域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国建设世界城市应注重战略选择。”12月11—12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第二届亚洲城市与区域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杨开忠的此番发言获得与会学者共识。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构筑可持续的亚洲大都市”的主题,就亚洲大都市的变化、改进和如何强化亚洲国家大都市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陈章良在会议上指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社会潮流。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帮助某一个特定区域的人民致富,但是如何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同时保护弱者也是需要共同关注的。
杨开忠说,亚洲的城市化与区域化为亚洲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对于中国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选择,他说,应该从世界城市转为多中心的世界城市区域;应该实施更严格的产业与人口准入、土地用途和环境管制政策;同时,实施创新型城市战略,进一步改善创新环境,降低创新风险和成本。
据悉,亚洲城市与区域研究协会(AAURS)成立于2007年12月13日,该组织是一个非营利、非政治性的国际组织,旨在成为亚洲区域科学研究领域机制性的学术科学联盟。(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1年《社会蓝皮书》指出城市化本质是让农民富起来
本报讯(记者周悦)“ ‘十二五’中期,中国城市化水平将突破50%的关口,中国城市人口将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12月1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上,有学者这样描述我国城市化的情景。
土地城市化并非真正城市化
蓝皮书提出,2010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在10%左右的高位增长态势。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总额将突破37万亿元,人均GDP将达到4000美元左右。但当前存在的社会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城市化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不能停留在土地城市化的层面,应更加关注人的城市化。
“在人的城市化过程当中,一个巨大的障碍就是进城农民工难以转成市民。”蓝皮书认为,这不仅是户籍问题,改变户籍并不能真正解决农民的市民化问题。城市化过程的本质是要使农民富裕起来,真正需要解决的是就业、住房、加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在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翼认为,要推进城镇化进程,就不能简单地寄希望于农民工的转户。
蓝皮书提出,中国未来只能走常住人口城市化、基本服务均等化的道路,仅仅走流动人口户籍化的城镇化道路不可持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历史有力地证明,无论城市政府如何努力,想要限制农民工进城,已绝无可能。那种不以投资改变产业布局,而仅仅以“宜居城市”的设计而强制疏散人口的做法,迄今为止都以失败告终。而户籍制度的最后一道门槛——给予当地户籍城市居民以优先使用城市公共资源的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做法,也会在劳动力的短缺中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废除户籍制度的资源配置功能,还其以人口信息的登记本貌,也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以身份证管理人口、以常住地配置社会公共资源的城市化道路,是中国未来不得不作出的选择。
城乡居民物价波动承受力下降
蓝皮书认为,在对物价波动的承受力方面,城乡居民的物价波动承受力下降,比2006年、2007年、2009年均有明显下降;在消费信心指数方面,城镇居民稳中有升,但农村居民降至200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蓝皮书考察了影响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因素后认为,在收入增长乏力、物价上涨、房价高位运行、社保体系尚不健全的现实压力下,个人经济状况已三年蝉联影响城镇居民总体生活感受的首要因素。
职业满意度对城镇居民的总体生活感受位列影响力第二位,两成城镇居民首选理想职业是公务员。这反映出整个社会对公务员群体的艳羡,工作稳定、收入高、社会保障充足、有更多的踏入仕途的机会。其后依次是企业家(13.9%)、政府官员(13.2%)、医生(12.7%)。
在分析城镇居民对工作不满意的原因时,蓝皮书指出,排在首位的是对收入水平不满意。其中,城镇居民对收入水平的关注程度远高于对工作压力、发展机会、工作环境与自身能力兴趣匹配程度等的关注程度。
就业将成“三分天下”态势
“从就业来看,三个产业将逐步形成‘三分天下’的态势。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下降到37%左右,第二产业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从业人员下降到27%—28%,第三产业则增加到35%左右。第三产业和农业劳动比重基本接近,这三个产业从业人员基本持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表示。蓝皮书指出,2010年就业形势与2008年和2009年相比,总体情况有所好转,但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劳动力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东南沿海制造业集中的地区,结构性的“招工难”问题再次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加上大量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军队退伍人员,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规模在2400万人左右。政府应通过立法实现就业服务体系的制度化、专业化,努力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同时,要积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鼓励自谋职业和独立创业,鼓励合法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朝戈金连任CIPSH副主席
本报讯(记者项江涛)近日,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第30届大会(CIPSH/ICPHS General Asembly)上,经选举,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研究员连任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副主席,任期3年。新一届理事会主席为Adama SAMASSEKOU,与朝戈金同时当选的另外两位副主席是Franco MONTANARI和Bhuvan CHANDEL。会议还推选出5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执行局成员(board member),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研究员孙小淳。
本年度会议实为“三会合一”,由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与《第欧根尼》(DIOGENES) 杂志社联合召开。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认为这些问题既是一个新的挑战,也可能是开辟跨学科合作的契机。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大会于12月10—11日举行,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的研讨会于接下来的13—14日举行。
2008年11月24—28日在南非开普敦召开的第29届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大会上,时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的朝戈金研究员作为国际现代语言与文学协会候选人,以全票当选为该组织副主席。(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技术竞争情报实际应用成热点
本报讯(实习记者田小满)12月4—5日,第二届技术创新与技术竞争情报国际会议(2010)在北京大学举行,会议旨在进一步推进我国创新体系建设,展示国内外技术竞争情报应用和实践的最新成果。
本次会议以“技术竞争情报的应用与最佳实践”为主题,讨论内容涉及技术竞争情报方法、竞争情报与企业技术创新以及技术竞争情报等多个方面。
讨论中,“为中小企业服务”、“实践应用”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与第一届会议相比,更加突出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竞争情报的实际应用。与会者认为,这次会议对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竞争情报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和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共同主办。(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数字时代再问版权制度
本报上海讯(记者李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应用不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字内容产业正在全球兴起。为应对产业和法律界面临的网络化与数字化挑战,日前在华东政法大学召开的第二届数字内容产业与知识产权国际研讨会上,来自学界、业界和政府机构的代表作出了积极回应。
2010年是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版权法——英国《安娜法》诞生300周年、新中国《著作权法》颁行30周年,因此本届研讨会以“版权法三百年:从1710年安娜法到2010年各国数字版权法”为主题。与会代表一方面回顾了版权法和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另一方面就版权法如何为未来的数字内容产业提供法律保障这一目标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
“在数字时代,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创造者、传播者和最终使用者这三者的利益平衡,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重视产业的利益?版权法标准要有创新,但是进入数字时代之后这样的标准是什么?”华东政法大学教授高富平提出的这些问题引起了专家们的思考。有代表认为,应以版权法中的合理使用与法定许可条款系统性地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针对版权制度发展的趋势,也有代表提出“虽然要鼓励传播,要给传播者一定的权利,但是版权制度真正的服务对象应该是产业,应该以产业利益为核心”的观点。
业界代表对数字内容产业面临的版权问题表示担忧,网络文学领域的代表认为,保护正版网络内容不受盗版的侵袭是决定网络文学生死存亡的大事,而一些搜索引擎成为了助长盗版侵袭的帮凶,因此希望版权法能够在加强对搜索引擎的管理中起更大的作用。电影著作权协会理事长朱永德不无担忧地表示,中国电影产品版权保护方面也存在着严峻问题,其中一个非常尖锐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数字化时代电影著作权保护出现了新特征和新问题。针对这类呼吁,学术界代表作出回应,“版权制度必须要解决好以软件、电影、音乐、图书为主体的版权产业,与以互联网为代表新型传播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互联网产业能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最重要是使它能够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因此著作权制度的修改与完善是中国立法者未来面临的重要任务”。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法学者共析碳税对中国经济影响
本报讯 近日,由法国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关系研究所与中国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共同组织的题为“碳税对中国行业竞争力的短期影响分析”的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
此次研讨会是巴黎政治大学—清华大学公共政策研讨会的系列会议之一,该会议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气候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齐晔主持,巴黎政治学院教授理查德·巴穆(Richard Balme)等中外专家学者出席并参与了讨论。
与会学者指出,低碳经济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不但有利于我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保障能源安全,降低对化石能源的(进口)依赖度, 提高清洁能源以及高附加值产业国际竞争力,同时有利于在国际层次上为我国树立了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良好形象。
与会者指出,指令性政策作为主要手段之一,在今后仍会发挥其重要作用;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加深,经济政策凭借其有效性不断受到国家重视。针对碳税对减排以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起到的显著作用,以及碳税的长期影响分析是十分重要的,同时,特别对政策制定者而言,短期内的工业竞争力(负面)影响同样需要结合碳税的长期作用全面考虑。与会者提出,在高税负水平下,须对某些受影响程度较高的行业(钢铁,化学产品等)采取一定补偿措施;在低税负水平下,所有行业所受影响甚微,因此考虑以此作为起点较为适宜。由于产业结构不同,我国一旦实施碳税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与承受的短期经济损失可能要大于欧美。(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王鑫)
首届陈彪如国际金融论坛在沪举行 中国需确立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本报上海讯(记者查建国 胡言午)12月11日,陈彪如诞辰100周年暨首届陈彪如国际金融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会议以“面向世界的中国金融走向”为主旨,就人民币国际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银行业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在演讲中指出,未来30年中国需要确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金融一定会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中国国际金融战略需要深入的、全方位的研究,要在国内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在对外开放中确立自己的核心地位。上海有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必须现在就做好准备,在上海建立完整的国际金融体系。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工商联主席王新奎阐明了中国今后30年应对国际贸易争端对策。他指出,金融危机中催生出来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有其存在的市场和认证基础,学界应加强研究,提出一套完整的适应新国际贸易规则策略。
会上,还举行了陈彪如先生铜像揭幕以及陈彪如国际金融学术基金捐赠仪式,为来自全国17位获得陈彪如国际金融论坛征文奖的专家学者颁发了首届陈彪如国际金融学术基金奖。(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学界研讨“新工人阶级”与劳资关系
本报上海讯(记者查建国)12月4日,“中国的实践与展望:社会转型与制度建设”研讨会在沪召开。与会学者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新工人阶级”及可塑性研究,“中国模式”视野下两种民主形式的政治发展优势,社会意识与公民社会理论的意识形态挑战,城市发展与治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上海电力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国荣指出,中国私营企业内的受雇工人群体正在形成“新工人阶级”。完善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因素,加强教育帮助,使“新工人阶级”形成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阶级意识,有利于构建私营企业和谐的劳资关系。
在对中国劳动争议仲裁与司法诉讼的关系探析中,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谢文哲认为,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仲裁与司法的关系主要为“横向性”的,即仲裁是诉讼前的法定必经处理方式,诉讼是仲裁后的重新处理方式,二者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此外,司法还对劳动争议仲裁进行着某些必要的制度上的保障和监督。
此次研讨会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中的政治、法律和社会学科主题专场。(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转变思路 展望新媒体未来 新媒体大会首次通过微博直播
本报讯(记者沙岩 通讯员卢和萍)12月9日,2010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在暨南大学召开。暨南大学副校长林如鹏,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程曼丽,中国网络传播学会会长杜骏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等出席了会议。
此次年会由中国网络传播学会主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以“新媒体·新生活·新世界”为主题,汇集海内外传播学界和新媒体业界人士以及相关学科和领域的专家学者百余人,对新媒体的现状与未来、影响与使命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与交流。
会上,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钟瑛以Amazon云计算平台为例,讲述了云计算产品的影响,指出云计算带来时间成本、资金成本的降低。她认为,在未来,云计算将会改变个人网络和计算机的使用习惯、促进企业信息创新和管理成本的降低、启发IT行业的发展、打造国家服务信息基础设施等,但云计算仍存在安全威胁,其支撑技术亟待发展。
范以锦生动地阐述了“传统媒体转型要强化‘用户’概念”这一观点,他以腾讯QQ的业务为例讲述门户网站如何应用“用户”获得赢利,从而指出传统媒体的转型方向,即信息提供转向信息服务,“读者”向“用户”的转变。
此次新媒体大会首次采用微博方式同步直播大会,范以锦、程曼丽、杜骏飞等与会学者也参与到微博互动中,第一时间播报大会进程。据悉,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目前是国内新媒体传播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之一,该会议由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和新媒体与新思维论坛(新新论坛)合并而成,并分别于2008 年和2009年成功地举办了第一、二届年会。(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劳动经济引国际学者关注
本报讯(记者张春海 通讯员邓晶晶)12月11—12日,由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WISE)主办的2010当代劳动经济学国际研讨会在厦门举行,WISE院长洪永淼致开幕词。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Gordon Hanson、清华大学教授李宏彬、牛津大学教授Albert Park、耶鲁大学教授Mark Rosenzweig等国际劳动经济学者担任本次会议主题演讲嘉宾。演讲内容涉及中国经济发展改革、人力资本投入、劳动制度、雇佣情况、本土劳动力对市场的影响、劳动力性别构成等多个方面,并多数选择了中国劳动市场的因素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分析,关注中国劳动经济已逐步成为世界劳动经济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次研讨会共有51篇论文进行现场演讲,内容涵盖劳动移民、教育投入与回报、劳动力收入、市场雇佣、劳动力市场全球化等多个方面,吸引了来自美国、加拿大、丹麦、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近60名学者参会交流。(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基督宗教与中外关系研讨会召开
本报讯(记者曾江 通讯员唐晓峰)12月11—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在北京召开基督宗教与中外关系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卓新平告诉记者,这次学术研讨会旨在梳理和探索从利玛窦到司徒雷登这一漫长历史过程中,基督教在中外关系中的作用及对中外交流的影响;研究基督教主动认同中国文化,积极融入中国文化,并促成中西文化交流的局面;探讨基督宗教与中外关系,总结经验教训,展望未来发展,使中外文化交流与中外关系实现积极的良性互动。
本次研讨会围绕基督教与中外关系、基督宗教与近代中国、基督宗教与当代中国、传教士与中国文化、在华传教士思想评论、中国本土信徒及其组织研究、中国基督宗教文献研究、基督宗教理论研究、基督宗教思想评论、基督宗教与西方文化等多项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