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文化产业立法税收惠及文化企业
本报讯(实习记者林文捷)12月9日,第四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命名授牌大会在天津举行。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兴国,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欧阳坚等出席会议。
蔡武总结了“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良好成绩和宝贵经验,他表示,“十二五”期间,文化部将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抓紧起草《文化产业促进法》,加快文化产业立法进程,争取把行之有效的文化产业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制度。
蔡武认为,在税收政策方面,根据普惠制的原则,让税收政策惠及所有文化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将引导演艺、娱乐、艺术品、动漫、网络文化等行业开展“三网融合”技术应用,提高文化产业网络技术应用水平。鼓励建设网络文化一体化生产销售平台,扩大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美术在线和移动生产销售。
黄兴国在致辞中表示,天津市将在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下,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步伐,促进天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社科界紧锣密鼓制定“十二五”规划
□本报记者 杨天波
近日,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推进文化创新中强调,“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围绕着五中全会的这一精神,本报记者采访了全国社科规划办公室、地方社科联、社科院、高校等学术单位。各部门相关负责人纷纷表示:制定哲学社会科学的“十二五”规划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
省委书记调研 提出指导意见
记者从全国社科规划办公室了解到,全国社科规划办正在认真研究制定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是“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全国社科规划办将结合国家“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认真研究制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科学谋划布局,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兼顾当前和长远,处理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为今后五年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浙江省社科联调研处胡瑜兴奋地告诉记者,11月24日,浙江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在浙江省社科联调研时强调,浙江省社科联是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智囊团和思想库,不仅自身要搞好对中央全会和省委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还要充分发挥优势,在宣传全会精神、研究编制省“十二五”各项规划方面出谋划策,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当好参谋。
赵洪祝还强调,要紧紧围绕中央全会和省委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着力在加强理论武装上下功夫;紧紧围绕浙江省“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转型升级、富民强省、社会和谐的要求,着力在积极服务大局上下功夫;紧紧围绕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着力在强化自身建设上下功夫。
“科学规划是引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规划的编制要把握规律,确保规划符合实际、符合时代要求。”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田欣在《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领导,为规划的执行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内容服务地方 突出区域特色
作为文化大省,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强调,“深入推进文化创新。把握时代要求,适应群众需求,推出更多展现徽风皖韵、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文艺精品。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经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对此,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告诉记者,“我们会根据中央、安徽省委要求,谋划教育事业发展,考虑如何统筹、协调各类教育齐头并进,一方面要做到有效服务、支撑甚至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教育需求。”
相对于中部省份安徽,地处西部地区的甘肃省在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上又有何新变化?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范鹏说,“中央把西部大开发作为四大区域发展战略之首,把欠发达地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区域,也给甘肃哲学社会科学带来了新的希望。”
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找到本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路径。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杨华基说,“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充分发挥海峡两岸经济区在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中的先行先试作用”。因此,“十二五”期间福建要抓好机遇、用好政策,实现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在提到“十二五”规划的具体方法时,杭州市社科联主席辛薇说,一要力求体现一个“博”字,开门编制、博采众长、集思广益、提高质量。二要体现一个“精”字,做到定位精准,体系精密,措施精确,增强规划的应用性、操作性,提高规划的“落地率”和“成功率”。三要体现一个“深”字,理论研究要深化杭州的特色研究和区域研究,真正做到以特取胜,以优取胜。
广泛调研高校 问计专家学者
据记者了解,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调研座谈会近日在湖南女子学院召开。湖南省社科规划办主任邓清柯表示,本次座谈会旨在研究和探讨“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研究重点、特色布局、工作机制、人才建设、经费保障等,邀请专家积极建言献策。
湖南女子学院副院长贺江平在谈该校科研发展经验时表示,一是依托国家级和省级研究基地,以基地为龙头,锻炼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团队;二是构建较为合理的科研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和学校科研特色紧密结合;三是紧密围绕学校办学特色开展科研工作,凝练科研特色,形成科研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在谈及“十二五”期间科研工作时,贺江平建议,科研工作应注重实效,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科研项目应紧密联系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为湖南省社会发展和高校发展服务;抓住各自科研特色,做大做强。
对此,邓清柯从学校定位、主攻方向、特色研究、科学布局、重点问题、基地建设、人才建设、经费支持、成果转化、学风建设等十个方面进行总结。他表示将认真吸收,将这些建议和意见尽量纳入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把握好湖南哲学社会科学进入快车道发展的重要机遇。同时,邓清柯也对湖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出了三点希望,期待在国家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这三个方面取得突破和更大进展。(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残疾预防未名湖倡议书》发布 残疾预防工作待完善
本报讯(实习记者田小满)国际残疾人日前夕,260多名中外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齐聚北京大学,参加了残疾预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赵白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杨元元等出席论坛。
残疾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在残疾预防工作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显著差异,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总体上还缺乏国家层面残疾预防对策的系统研究,没有形成整体的残疾预防工作方针和政策。一些经济有效的残疾预防措施和经验及成熟的残疾预防模式并没有得以充分的推广应用。
围绕以上问题,会议设置了四个分论坛,与会学者分别针对残疾预防政策措施、重点残疾的预防对策、残疾人保障与服务、残疾儿童发展问题与对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从不同视角阐述了人口规模增长、人口老龄化、贫困和营养不良、遗传、慢性疾病、意外伤害等因素将使全球残疾人的数量不断增多的挑战,总结和分享了国内外残疾预防的经验与对策。
会议闭幕式上发布了《残疾预防未名湖倡议书》,倡议书总结和分享了国内外残疾预防的现状与对策,对于如何在公共安全视角下建立残疾预防体系和机制提出了新的建议,并对建立发展残疾预防与监测报告制度提出了新的观点和思路。(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挥外语院校优势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本报广东讯(记者冯建华)近日,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外语院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高层论坛暨全国外语院校科研管理协会年会在广州举行。
会上,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张东刚指出,外语类院校在中华文化和中国学术走出去的过程中,作用不可替代。要充分发挥外语类院校的特色优势,认真谋划、分类指导,着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国际学术交往能力,为提高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作 出积极贡献。
与会院校代表围绕外语院校如何谋划“十二五”,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结合本学校、本单位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作了主题发言,集中阐述了如何发挥外语学科优势,更好地推进外语院校和外语学科的快速健康发展,提升科研整体实力和水平,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在分组交流中,代表们还就“十二五”期间外语院校如何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实现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互助发展,加强科研规划和创新团队建设,探索外语学科科学研究方法创新,推进学术国际传播与合作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提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
来自全国14所外语院校以及全国“985”、“211工程”综合性大学外语界的负责人、专家学者120余人参加会议。(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重新审视从锁国到开放的亚洲
本报上海讯(记者李玉 通讯员赵宴群)亚洲近代史研究中有所谓的“冲击—反应”模式,但是在面对同样“冲击”时,由于亚洲各国政治、社会、宗教之差异,“反应”仍有相当的不同。基于以上原因,从世界历史的视角重新思考17、18世纪的亚洲思想史势在必行,日前于复旦大学召开的“前现代世界中的亚洲:印度、中国、日本、朝鲜与欧洲的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即以此为主旨展开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复旦大学教授葛兆光从“黄嗣永帛书”这一朝鲜辛酉教难后一名朝鲜天主教徒写给罗马教廷请求保护的书信出发,详述了中国、朝鲜、日本三方对于这一事件的不同反应和策略,继而引申到“重新审视从锁国到开放之间的东亚三国”的问题。他认为,中国、日本和朝鲜这一区域的历史应当被重新审视和研究,这个文化区域交错的历史图像,不仅可以让我们超越国境发现更多的故事,而且它进入“近代”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也可以给全球文明史增添一个新的“地中海”式的模型。
每一种政治模式都与特定的社会形态密切相关,而“封建”与“郡县”大致对等于西方的“贵族”与“民主”,日本法政大学教授渡边浩据此认为,儒家经典中指出自古圣王莫不采用“封建”之制,而秦始皇废除“封建”设置“郡县”,至宋朝“郡县”制走向全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明治维新在日本被广泛认为是从“封建”到“郡县”的变革,这意味着日本在19世纪晚期才在政治模式上达到了中国宋代的水平。
复旦大学教授周振鹤则指出,一般所认为的近代以前日本社会与中国相类似,直到明治维新以后才摆脱中国的影响而迈入欧洲道路的看法,其实与事实相悖。他认为,近代以前日本上层建筑尽管有对中国儒家文化的移植,但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等根本性的因素没有因此与中国趋同,所谓“脱亚”只是脱掉日本表层的儒家文化,“入欧”却是穿上与日本经济基础相配的欧式外衣。
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复旦大学历史系和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主任艾尔曼教授共同发起主办。(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创立口头传统研究的“中国学派”
本报讯 由哈佛大学帕里口头文学特藏馆主办的“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帕里─洛德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2月3—5日在该校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应邀发表论文,蒙古族史诗歌手傲特根巴雅尔作为特邀人士参加了会议。
哈佛大学的口头文学研究肇始于1856年,至上世纪30年代前后成为口头传统的学术重镇,经过五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形成了逾150年的学术传统。
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专门为庆祝洛德的代表作《故事的歌手》(The Singer of Tales)出版50周年,同时也是为了纪念洛德的恩师、“口头程式理论”创始人米尔曼·帕里逝世75周年而召开。
朝戈金在首轮研讨“程式与主题”专场中发言,论文题目为《帕里─洛德学说在中国:以“口头程式理论”的本土化实践为例》。他以民族文学研究所近15年来的学术实践为线索,集中讨论了“口头诗学”在中国人文学术界的传播和影响,同时对我国日益勃兴的口头传统研究及其学术走向进行了概括性的归纳,阐述了中国民俗学晚近的发展和研究范式的转换,进而对创立口头传统研究的“中国学派”及其可能性和所要面临的挑战作出了前瞻性的评估。
开幕的当晚,傲特根巴雅尔这位从未走出过国门的民间歌手在哈佛古典学系的会堂中声情并茂地演述了《格斯尔》史诗片段,受到各国学者的一致好评。(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玉兰)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