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西安考古发现2400年前“骨头汤”
作者:cuicen   日期2010-12-17 15:25: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陕西讯(记者朱羿 通讯员庞博)12月10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该院考古人员近日在对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考古工地一座古墓进行发掘时,从古墓的小龛中出土两件保存完好的青铜器——铜鼎和铜锺,当打开铜鼎和铜锺时,考古工作者惊奇地发现,鼎内有半鼎汤,并且汤内还浸有数根骨头;而锺内有疑似“酒”的神秘液体。据考古专家推测,“骨头汤”和神秘液体已保存了2400多年,其中骨头汤为我国首次发现。

  秦墓出土神秘液体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机场考古队队长刘呆运介绍,11月下旬,他们在西安咸阳机场二期考古工地清理一座战国秦墓,这座墓是竖穴土坑墓,高5米,宽3米,从墓的形制和出土器物分析确定为战国时的秦国士一级墓葬,应为距该墓约300米的秦王陵陪葬墓。在墓葬的小龛里他们发现了3件陪葬器物,一件为铜锺,高35.2厘米、腹径22.5厘米、底径14.2厘米;一件为铜鼎,高20厘米、腹径24.5厘米。还有一件是漆器,木质已腐朽,只剩下漆器的铜底座和小盖子。他们在搬运铜锺和铜鼎时,感觉里面有液体,遂将其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

  首次发现骨头汤

  考古人员打开铜锺,发现内有二分之一容积的液体,液体微浊,无味,半透明,隐约见器底,约有1000毫升,锺底还有一些残碎的小陶片。刘呆运说,锺是古代一种酒器。他们推测,这些液体可能是当时的“佳酿”,此后还将做实验室分析进一步确定。考古工作者估计里面的小陶片为陪葬时故意放进去的,具体是什么器物以及是何用意须将陶片取出后进行研究确定。

  出土发掘的这件素面铜鼎高20厘米,当考古工作者打开铜鼎盖时,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发现鼎内有半鼎汤,汤内浸有数根骨头。用镊子将其拿起观察,发现是类似于鸡的禽类的骨头。骨头已经被浸渍得呈现铜绿色,数量应在10根以上。文献记载,鼎为煮肉的锅,因此考古工作者初步判定这些汤应该为陪葬时放到墓中的骨头汤。至于该汤中的骨头为何种动物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验室研究。

  据刘呆运介绍,2400多年前的铜鼎中保存如此完好的汤为我国首次发现,目前对于鼎的用途都是从文献记载中了解到的,此次考古发现对文献记载进行了佐证。同时对这些汤进行实验室分析,可以了解到汤中还有哪些东西,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饮食习惯有着重要作用。

  另外,在另一座同时期的墓中发现了和此墓同样类型的铜锺和铜鼎,但因为器物放置于墓室中,木椁倒塌时将其损坏,铜鼎内已经被土积满,而铜锺中还保留着约500毫升的酒。

  液体为何没有挥发

  根据古人“事死如事生”的殡葬制度,用“骨头汤”、“酒”陪葬应是当时的一种墓葬风俗,此前也出土过装有骨头的青铜器,但带汤的骨头还是第一次发现。

  为什么没有挥发?刘呆运说,这是因为墓葬密闭条件良好,且没有被盗扰。其墓道全部用夯土夯实,而且铜鼎、铜锺被放置在墓内的壁龛里,干燥情况远胜坑底,也没有被破坏。另外,铜锺、铜鼎密封十分严密,“当时发现有密封的痕迹,但古人用什么来密封的,还不清楚。”

  另一个墓葬中,因为没有龛室,铜鼎、铜锺都在椁内存放,由于棺椁坍塌,致使铜锺内液体挥发,只残留少量。(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