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的环境变迁与水利社会研讨会召开 多元生态文明观引学者热议
近日,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主办了明清以来的环境变迁与水利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就具体观点和研究理路展开交锋,明晰并认同水利社会史和环境史研究的交错互补及其广阔的研究前景。
讨论中关于“国家与地方”、“个案与宏观”等研究理路,有学者提出要重视对宏观问题的把握,从国家层面整体考察学术热点。在具体研究手段方面,学者们表达了田野调查对形成空间感的重要性,并赞同“在田野调查中与当地人一起解读文献”。
多元生态文明观是讨论中受到广泛关注的议题。会议中多篇报告均是以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为个案讨论对象,指出历史上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开发观念,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强力推行农业耕作,打破了当地脆弱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有学者强调,应当重新考量近代以来科学逻辑演替下的环境伦理,对建构于农耕经济之上的价值观进行反思,重视游牧、渔猎等其他文明模式的内涵与意义。(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许博 吕兴邦)
专家呼吁加强对流动儿童“山寨园”引导
由北京师范大学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中心携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等机构于12月10—11日在北京举办了首届流动儿童学前教育发展论坛。
记者了解到,对于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资源分配不公;二是经济能力不足;三是健康安全无保障。由于上述原因,流动儿童只能进入一些个体开办的低收费幼儿园,其中部分幼儿园师资水平、硬件设施和卫生状况非常令人担忧。
北京师范大学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张燕提出,目前社会上由民间兴办的以流动儿童为受托对象的各种非正规幼儿园机构,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山寨园”,以其投入少、收费低、因地制宜、应需而生的优势,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托幼服务和教育力量,政府应该对此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由民间兴办的公益性学前教育组织,也就是“平民教育平民办”成为解决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现实而有效的途径。(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张凤娜)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