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讯(记者袁华杰 实习记者胡言午)城市化和全球化,人口的集聚和文化的多元,既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强大动力,同时也蕴涵着各种可见或不可见的风险。如何规避这些社会风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话题。
近日,城市发展与社会政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行政学院举行,与会专家学者畅谈城市社会建设和社会政策实践,就城市社会发展中的新实践、新趋向、新问题展开国际对话,对城市化中的风险与治理、社区发展与社会融合、社会政策与社会建设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把世博会的嘉年华引向了更加理性的思考和探讨。
“社会结构和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动会产生诸多社会问题,增加社会风险。”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龚维斌在翔实的数据分析基础上,得出这一结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熊跃根从社会政策对城市发展的价值这一角度进行了反思:“我们应该通过一系列社会政策和社会服务安排,来重新塑造城市发展的基调,从而恢复和建立良好的国家—市民或国家—社会关系,以实现基本的社会权利和公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少杰则指出,从制度欠缺和制度矛盾着手化解风险型社会矛盾、开展持续稳定的制度建设是当前应当采取的重要战略。英国牛津大学戴维·哈佛博士与中国专家就风险问题展开对话,他通过美洲的个案比较研究,认为城市犯罪正在给区域性经济社会带来风险,要维护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导向“零度容忍”的社会政策调整。
本次研讨会上,低碳经济、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消费等词汇多次为专家学者们提起,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成为受关注的另一焦点话题。“城市的生态规划应优化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考虑到地质和生态环境的历史感情,借以维持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和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道格拉斯学院的罗伯特博士说。
南开大学的关信平教授指出,城市发展应逐渐“去中心化”,树立以人为本、人与社会并重的城市化目标。熊跃根则针对当前城市化进程中资本和财富逻辑主导了城市人的精神世界这一现状表示担忧,认为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有精神、有灵魂、有大爱氛围的人性化城市,才是我们所塑造和建构的理想家园。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行政学院、香港城市大学,以及英国牛津大学、意大利国家行政学院、加拿大道格拉斯学院、德国斯拜尔公共行政大学、奥地利奥伦纳尔学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知名学府的100余位中外学者出席了论坛。(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