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学界动态
作者:cuicen   日期2010-11-10 13:3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在武汉召开

  本报讯(记者郑飞 通讯员徐焕)11月4—5日,以“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第七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在武汉举行。论坛由中共中央编译局与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组和华中科技大学联合承办。

  在为期一天半的会议中,与会代表围绕“全球金融危机与马克思主义”、“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球金融危机与国外社会主义的实践”、“全球金融危机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专家一致认为,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制度性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再一次向全世界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真理性。此次危机尽管与以往危机不同,但其深层次根源仍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与会学者也意识到,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带来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当代马克思主义者联系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提出建设性建议。

  “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组于2004年创办,已在北京、重庆、南京等地成功举办六届,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定期交流的平台、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研究成果的窗口和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重新审视翻译文学的功能性问题

  本报讯(记者程梦瑶)11月6—7日,“翻译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鲁迅博物馆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和鲁迅博物馆联合举办,国内各大院校和研究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学者就“翻译”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功能,翻译与现当代文学、文化现象,翻译与现代文体的建立与发展,翻译文学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谢天振在会上提出,长期以来在翻译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关系的问题上,学术界过多强调其正面意义,忽视了被权力和意识形态操控的翻译文学在我国文学生活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翻译文学的功能性问题。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汤哲生针对文学史一向指责清末民初译作删改严重、品位不高的定见,从历史语境和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重新思考,作了别具一格的解读。

  据了解,此次会议从翻译角度展开,将关注重点转移到中国现代社会、政治与文化上,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以及新传统的建立发现了新史实,提出了新问题,拓展了新领域。不少与会专家认为,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拓展与深入,学术领域必将更清晰地展现中国现代文学的转型、新传统的建立、现当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的历程以及翻译的独特地位与作用。(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东岳论丛》创刊30周年

  本报讯 近日,由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东岳论丛》创刊30周年暨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当代历史使命高层论坛”在济南举行。原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现任青岛市委书记的李群向本次论坛发来贺信,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王乃静出席论坛,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张华致辞。来自全国各地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主编、省内外专家学者100多人参加论坛。

  《东岳论丛》创刊于1980年,是山东社科院主办的大型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近年来,《东岳论丛》连续被山东省新闻出版局评定为优秀期刊、山东省十佳期刊,进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选的中国期刊方阵。

  《东岳论丛》继承中国学人经世致用的传统,以强烈的现实关怀和参与意识,推进思想理论研究服务现实,凸显山东地域历史文化特性,注重传统文化研究,坚持期刊的学术性,积极刊发原创性、前沿性科研成果,为学术争鸣、文化繁荣作出了贡献。(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杨晓伟)

  责任与行动: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 第七届北京论坛举行

  □本报记者 钟哲 实习记者 李昆仑 李杨乐

  11月5—7日,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与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共同主办的北京论坛第七届年会在京举行。论坛始于2004年,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总主题,依托北京雄厚的文化底蕴,致力于推动全球人文社会科学问题研究,促进世界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全人类发展作出贡献。

  创设崇尚和谐的文明土壤

  此次论坛主题为“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在为期三天的时间里展开交流和对话。在这一主题下,设“信仰与责任——全球化时代的精神反思”、“全球环境问题:政策与行动”、“全球治理与中国作用”、“构建和谐的世界城市”、“全民健康:医学的良知与承诺”、“全球失衡及其治理机制”、“变革时代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研究:责任与未来”等7个分论坛,与会者从不同角度探讨工业化时代带来的各种危机。本次论坛还首次设立青年学生论坛,来自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早稻田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的50多名青年学子聚集一堂,探讨世界青年的挑战、责任与理想。另外还特设了芝加哥大学和剑桥大学两个专场及基督教与儒家文明对话专场。

  5日上午,2010年北京论坛开幕式在钓鱼台国宾馆隆重开幕。第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罗豪才,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墨西哥合众国前总统Ernesto Zedillo等国内外嘉宾出席论坛开幕式。

  开幕式首先由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致辞,他指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已经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政府提出了和谐世界、互利共赢、扩大人文交流等重大国际关系理论,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和谐世界应是对话合作的世界,也应该是多样化、包容的世界,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创造出崇尚和谐的文明土壤,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时期。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副国别主任森本秋绘代为宣读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来的贺信。韩国SK集团副董事长崔再源、美国前助理副国务卿Michael Ussery、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刘利民分别致开幕词。

  在商业社会中追逐生活之意义

  本届论坛的首个分论坛聚焦在哲学方面。在“信仰与责任——全球化时代的精神反思”分论坛中,耶鲁大学神学院教授Miroslav Volf强调了市场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市场既促进了文明的繁荣,也为人们带来新的矛盾——人与人基于契约的价值判断产生的矛盾。市场化社会形成的文化也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追名逐利的商业社会中,人们对精神世界的关注减少导致精神饥荒。社会的进步并未解决反而加剧了人类面对的矛盾和困惑,其根源在于社会对精神倡导的不利,而如何在商业社会中追逐生活的意义,是当前世界人们热衷讨论的问题。

  在“全球治理与中国作用”分论坛上,国际关系领域的专家纷纷将关注点转向中国。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院教授Paola Subacchi认为,世界的焦点正从西方转向东方,“金砖四国”等市场经济体发展得非常迅速,新兴经济体的实力正在塑造着全球经济的格局和秩序。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所以中国在其中应发挥其领导作用。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勇总结说,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发展,这要感谢领导人务实的态度和中国人民勤劳创新的精神,非常重要的一点,也要感谢国际资本、国际专家和国际管理经验的贡献。

  在本届论坛中,“全球环境问题:政策与行动”分论坛引人注目。致力于气候问题科学研究的领军人物、美国航天局专家James Hansen在主题报告中提到,地球现在已经失去平衡,必须使它恢复,降低二氧化碳浓度。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提出,气候变化对于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包括对与农业、海平面、冰川以及极端天气现象等环境的方方面面。国家发改委能源系统研究室主任姜克隽专门介绍了中国的高能耗产业状况。发展中国家如何尽快转变发展模式、减少能耗成为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信仰与责任:全球化时代的精神反思

  11月7日,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出席闭幕式,并作了特邀报告。他围绕“全球化世界中的机遇与挑战”的主题就宗教信仰问题展开讨论。他指出,文明的宗旨是创造各种条件让所有人各尽其能地生活在同一个和谐世界中。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宗教信仰问题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信仰能推动文明发展,造福于人类,同样可能会起到阻碍的反作用,使不同社会走向封闭和分隔。他认为本次北京论坛将“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定为主题,其中一个分论坛主题为“信仰与责任——全球化时代的精神反思”,这样的学术讨论及时而有效。同时也表明中国正在参与到重要的国际事务上来,发挥着自己的领导才能,这可以大大促进东西方关系的发展。

  北京论坛自2004年开办以来,得到了国务院、教育部、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的支持,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们积极响应,受到了国内、国际学术界广泛的好评,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意义。论坛相信,不同文明在和平环境中的交汇始终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和根本保证,并希望通过学术研讨和交流的形式促使各国共同担负起促进世界和谐、繁荣的责任。(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发布 北京、青海、浙江居前三 山西垫底

  本报讯(记者张春海)11月4日,由北京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共同主办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10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发布暨绿色经济理论研讨会在京举行。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国务院研究室科教文卫司副司长侯万军,西南财经大学校长赵德武、副校长边慧敏,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董奇、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等出席会议并发言。会上发布了首份覆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绿色发展指数。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晓西介绍了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的指标系统设计。该指数有三个一级指标: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和政府政策支持度。此三指标之下又分为9个二级指标和55个三级指标。《2010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用指标和排名的形式将各省(区、市)2008年的绿色发展情况呈现出来,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北京、青海和浙江,排在第30位的则为煤炭大省山西。

  报告显示,东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中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则相对较弱;西部地区因资源优势提升了绿色发展综合水平,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整体水平突出。李晓西指出,课题组将在吸收专家评议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模型,使之成为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绿色发展指数;课题组还将对中国各地区的绿色发展情况做进一步深入研究,今后将以年度报告的形式发布研究成果。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我国绿色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指导方针。《报告》是在这一背景下完成的,符合和体现着这一精神,对于配合政府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十二五”规划的落实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专家们还达成共识,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为世界潮流;转变经济方式、发展绿色经济,关键在制度创新,根本在法律保障。(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兰大意大利文化研究中心揭牌 求解罗马兵团消失之谜

  本报讯 11月6日,兰州大学意大利文化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兰州大学积石堂前广场隆重举行,意大利驻华大使Riccardo Sessa,甘肃省教育厅副厅长王萍,兰州大学党委书记王寒松、副校长陈发虎,香港文化更新研究中心院长梁燕城等出席揭牌仪式。

  陈发虎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学术界对现当代意大利文化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中心的建立将为推动中国的意大利文化研究事业、增进两国民众的相互了解作出卓越贡献。

  兰州大学意大利文化研究中心由香港和记行集团总裁李文辉博士资助,是西北首个以中意文化为研究课题的意大利研究和资源中心,旨在研究历史上中意两国交流中的重要人物,把当时的文化价值作为今天的启示。中心成立后,将着手开展“早期中国罗马兵团后裔研究”和“马可波罗时代的中西文化交流”两项学术研究课题。中心还将为国内学生和学者安排意大利语言学习机会,以更有效地拓展中意文化交流的历史及文艺复兴研究的长远学术发展。

  据悉,随着中心的成立,关于者来寨村“罗马兵团”后裔的各种不解之谜再次被提上学术研究议程。尽管不少史学家根据史料记载作出大胆推断:甘肃省永昌县者来寨村生活的上百名白皮肤、蓝眼睛的村民是两千多年前罗马兵团的后裔,但由于史料太少,这项需生物学、遗传学、生命学、考古学等多个学科联合攻关的研究项目至今没有最终的权威结论。(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艾玛)

  构建公益教育体系迫在眉睫

  本报讯(记者王宙)11月6日,第三届壹基金典范工程评选在北京揭晓,17家公益组织分别获得“壹基金典范奖”、“壹基金·腾讯千里典范奖”以及“影响力”和“创新”项奖。同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主办的第一届京师公益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做客并参与讨论。

  论坛以公益教育的公众化和专业化为主要议题,针对目前公益行业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公益组织及社会各界在公众教育中的合作模式等议题进行了探讨,还特别就公益教育的国际状况与中国实践进行了比较,提出将国际经验本土化、构建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公益教育体系。

  上海慈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浙江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上海慈善教育培训中心、广东汉达康福协会、广州慧灵托养中心、北京海淀区山水生态伙伴自然保护中心6家公益组织凭借在农村教育扶贫工作、公益机构能力培养、智障人员托管服务、环境建设和保护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荣获“壹基金典范奖”。

  在流动人口社区服务、农民工子女教育、临终关怀等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新公民之友、道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瓷娃娃关怀协会和上海浦东手牵手生命关爱发展中心荣获“壹基金·腾讯千里典范奖”。

  本届壹基金典范工程奖还新增设了“影响力”和“创新”两个单项奖,旨在鼓励有突出表现的新兴公益组织并推动其示范效应。(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专家建言献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本报讯(通讯员杨垠红)11月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福建省法学会民商法专业委员会、福建省法学会经济法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订研讨会暨福建省法学会民商法学专业委员会、经济法学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在福州市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学者以及法律实务部门的专家。

  与会专家围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订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惩罚性赔偿金、消费者权益的优先保障、消费者隐私权保护、强制缔约构建、产品质量检验和认证机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侵权责任、消费者集体维权的机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地位、侵害消费者责任的多元化归责原则、网络消费中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等问题展开探讨。

  此次会议为理论界与实务界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形成了众多有益之见,这些意见将提交有关立法机关,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修改和完善提供立法建议。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