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纪念台湾光复65周年
本报讯(记者周悦)10月25日,台盟中央、全国台联、中国社科院和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在北京联合举办了纪念台湾光复65周年学术研讨会。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林文漪,国台办副主任、海研中心主任孙亚夫,全国台联会长梁国扬,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应邀出席。研讨会由全国人大常委、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汪毅夫主持。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尤兰田致辞。
尤兰田指出,台湾光复的历史无可辩驳地证明,台湾从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是任何力量无法分割的。台湾的前途系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系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岸同胞要珍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共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机遇,努力避免波折,防止出现停滞或倒退,为两岸关系长期和平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和稳定的环境。
尤兰田表示,我们期待两岸按照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规划,实施早期收获计划,成立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启动各项后续议题协商,开启新一轮两岸经济合作,造福两岸同胞,提升中华民族整体利益。
1945年10月25日,日本委任的最后一任台湾总督安藤利吉向中国代表陈仪递交降书,被日本殖民者侵占长达半个世纪的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这一天因而成为了台湾光复节。据介绍,在过去20年,曾经令台湾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庆祝的光复节,今天日渐冷清。台湾元培科技大学教授孙若怡认为,这背后隐藏的惨痛事实是,民众的历史观遭到了人为扭曲。很多政治力量运用公家资源以政治操作,把历史解构、重构,以皇民化史观建构“台独”史观。她说,皇民化史观让很多台湾人不了解历史,不认识所处的国际环境。
来自海峡两岸的6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与会者一致认为,台湾光复来之不易,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对此要倍加珍惜,要更加致力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完全统一。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第三届全球商学院院长论坛在沪举行 重塑后危机时代商学院教育
本报记者 李玉 实习记者 胡言午
始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挑战,也给世界各国的商学院教育以警示。有人认为,危机产生的始作俑者正是商学院教育。与此同时,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迫使大量职场人士回流到商学院,对商学院教育的需求大量增加。在此背景下,对商学院教育的改革和重塑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近日,第三届全球商学院院长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开幕。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150多家商学院及相关非政府组织的200多位院长及负责人与会,就危机后商学院的管理体制、治理结构和组织的重塑,危机后商业组织的重塑和危机后商学院对外关系的重塑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商学院遭遇信任危机
“两年前的金融危机,许多人认为商学院难辞其咎,因为我们培养了太多贪婪的人。而目前美国经济的下滑态势,也让商学院饱受非议,因为我们培养的精英对此束手无策。”美国杜克大学FUQUA商学院院长Blair Sheppard在发言中感慨到,不少人质疑商学院是否在教授正确、合理的内容,还是在高度集聚财富:“在过去两个月中,我所受理的关于商学院学费过于昂贵的投诉,超过以往3年中所受理的总量。”但他同时也指出,无端的指责是毫无意义的。Sheppard认为,商学院教育质疑声的背后实际反映了目前人们对商业模型发展到极限的焦虑。
事实正如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执行副总裁Jerry Trapnell所说,尽管受到一定的批评和冲击,商学院教育仍在稳步发展。有些批评是合理的,有些是没有理由的。全球需要培养卓越的商业领导人,而伟大的创造力、不断创新的技术和模式,正是培养这些人才的商学院所必备的素质。
创新是走出困境的驱动力
金融危机后饱受诟病的商学院怎样应对非议?金融危机促使着商学院进行了哪些教育内容的调整和变革?瑞士IMD商学院院长Dominique Turpin强调,如何驱动创新、如何通过创新来建立比较的竞争优势,是应对全球危机挑战的办法之一。“对于我们来说,危机也迫使我们更有创意。我们制定新的课程从而解决‘金砖四国’的需求,同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更加大力度的招募。”
Sheppard同样指出,创新是另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和主题:“商学院的课程在设置时必须要考虑现在的行业发生了什么变化。”他认为,危机过后,全球商学院的发展存在四大趋势:技术的变化、全球化的发展、资金位置的转移以及运营模式的变化。在这些趋势的推动下,商学院发展的宏观策略可能需要重新考虑进行调整,各方的交流与合作将更加频繁和紧密。
责任感教育刻不容缓
美国各大金融机构的主管和精英几乎都出自于著名商学院的门下。为什么他们没有能够预见和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发生?为什么其中很多人还成为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这既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商学院教育中金融与商业知识的不完整,又反映出商学院教育中商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不足。
众多院长表示,未来的商业领袖除了必须具有全面的经济和商业知识、娴熟的驾驭企业和行业的领导能力之外,还必须具有强烈的商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商学院教育的宗旨是培养有责任感的商业领导者,责任感教育刻不容缓。
中国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院长Leonard Cheng多次提到了价值观问题。“一旦资金量很大,我们就很容易受到诱惑,所以我们的价值观非常重要。” Leonard Cheng打了个比方,“价值观就像是商学院的营业许可证。”他进一步阐释说,价值观应超越金钱的范畴,升华为一种企业家精神。在实际操作层面,这种对企业家精神的培养确实卓有成效。据他介绍,2009年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同一些非营利组织展开合作,引入“商业族群”、“商业社区”系统,希望通过这个社区系统使学员们关注到社会服务,帮助他们塑造合适的性格,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风险,取得了成效。
发展中国家商学院潜力巨大
与会专家表示,现在全球商学院的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在中国和印度同样可以看到全球领先的商学院。金融危机后,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商学院资金紧张,许多商学院开始瞄准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市场,到发展中国家开办分校,寻求合作机会。但也有学者表示担忧,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本土师资更为重要。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周林指出,中国的商业教育几乎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在如火如荼地发展。目前全国有236家商学院,仅今年授予MBA学位的学生数量就超过3万。
Turpin对此也很有同感:“发展中国家的商学院即便在经济危机中,也一直在加速扩展,而发达国家的商学院却仍未走出危机阴霾。对于我们来说,未来只有与发展中国家寻求更多合作,才能找到更多的市场机会。”(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北大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成立
本报讯 11月1日,由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组建的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简称ILE)在北大朗润园正式成立,由该中心主办的法律经济学与中国学术研讨会同日召开,法学界、经济学界多位学者出席会议。
据悉,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汪丁丁任该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简资修、苏永钦、王文宇、巫和懋、郁光华、张维迎等担任学术委员会成员。首批研究员包括陈若英、邓峰、李力行、凌斌、徐建国、薛兆丰、姚洋、张帆、周其仁、朱苏力,薛兆丰、邓峰为中心联席主任。
中心成立仪式由邓峰主持,ILE学术委员会名誉主席、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法学院荣休院长Henry G. Manne发来祝词,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沈岿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巫和懋分别代表本院致辞。薛兆丰介绍了该中心宗旨和初步的研究计划。他认为,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的成立,将有助于法律领域和经济领域的资深学者和中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加深对中国本土问题、法律管制和经济增长等领域的研究。
在随后举行的法律经济学与中国学术研讨会上,众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讨论。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张芝梅 郭伐渊)
第一届中国信息安全法律大会在西安召开 信息安全关系国家战略安全
本报陕西讯(记者朱羿)第一届中国信息安全法律大会近日在西安召开。这是当今全球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国家安全的一次重要法律层面的思考和探讨。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信息安全协调司副司长欧阳武、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中国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主任严明等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全国法学界、IT业的100多位专业人士参加了会议。
本届大会的主题是“融合时代的信息安全法律”,旨在凝聚政府与学术界、法律界、产业界的力量,共同探讨构建完整的信息安全战略与法律体系,破解信息安全战略、政策、法律的新难题,繁荣信息安全法学发展,提高自主防范与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国家安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郑南宁在会上发出呼吁,随着经济全球化及社会信息化,网络已经成为当今各个国家极度关注的一个领域,这个领域不仅与产业技术相关,更与国家安全、社会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国家有必要制定政策法规,从法制上规范网络行为,同时信息安全亦需行业规范“软约束”的规制,应将硬约束和软约束相结合来保障信息安全。
严明表示,随着信息化进程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和重视的一个战略问题,成为国家综合安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信息安全工作迫在眉睫。近年来,我国信息安全领域面临许多新技术、新应用的挑战,信息网络安全的建设仍任重而道远。
与会代表围绕信息安全战略和政策、信息安全评估标准和制度、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安全、网络监控和协助执法等议题充分展开研讨。(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市场竞争冲击民族文字出版
本报讯(记者张春海 通讯员丁娥)10月23—24日,由中央民族大学主办的“边疆发展中国论坛2010”在京召开,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百余位专家学者,以“发展方式变革与机制创新”为主题展开交流探讨。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周明甫、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杨光、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副司长边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民族发展研究所所长赵曙青、中央民族大学校长陈理等出席开幕式。
杨光在致辞中提出,当前边疆地区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高校发挥自身优势,瞄准边疆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结合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加强综合研究和战略对策研究,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为边疆发展和稳定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庆生认为,新时期新形势给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发展带来一定机遇,同时也造成了较大冲击。比如边境国际贸易催生跨境小语种热,另外,市场竞争对民族文字出版产生冲击。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方铁认为,针对目前边境地区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处理好输血机制与造血机制、先行试点与普遍推广、发展与稳定等方面的关系。(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关注中国非正规经济实践与未来
本报讯 10月16—17日,第八届开放时代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本届论坛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开放时代》杂志社、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联合举办。会议主题为“中国非正规经济”, 具体议题包括:中国发展与非正规经济实践、地下经济、非正规就业、非正规经济与社会流动、非正规经济与社会发展。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黄宗智在题为“非正规经济与中国的发展经验”的报告中指出,农民工是非正规经济中的一个主要群体。他认为,地方政府对招商引资企业的非正规补贴,以及它们利用处于正规产权、劳动法规和环境法规之外的廉价非正规经济,是它们能够获得很高回报率的关键因素。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的报告题目为“非正规就业与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他说,从社会分层的角度看,一种公正的制度安排的核心原则应该是允许流动、鼓励竞争,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上升流动的机会。目前我国应当考虑为农民工的技术优势设计良好的上升渠道,避免农民工“有技术无地位”。
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作了题为“中国城镇非正规经济与就业”的报告。他说,中国是世界上非正规经济就业人数最多的国家,堪称世界最大的就业创造的社会实践。他提出,“十五”以来,政府放松对农民工进城的限制,进而鼓励大量农民工进城,从而形成新的经济社会结构。他认为,应当发展非正规经济,迈向城乡一体化、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的一体化以及地区一体化。(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吴铭)
第五届金岳霖学术奖揭晓 高校逻辑教学迎来新契机
本报讯(记者杨阳)近日,由中国金岳霖基金会、中国逻辑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诸暨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纪念金岳霖诞辰115周年暨金岳霖学术奖颁奖会在浙江诸暨举行。
1990年设立的金岳霖学术奖以其评奖周期长、参评作品跨越年度大、评审标准严格,现已成为中国逻辑学和哲学界最具权威的学术奖项之一,成功地发掘和奖励了一大批优秀科研成果与科研人才。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所长鞠实儿回忆当年获奖的情景时感慨地说:“当年获奖改变了我的命运,20年来我一直深怀感恩之情,金岳霖先生及其后学们切实推动了中国逻辑学的发展。”
要想获得逻辑思维训练,学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渠道,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目前全国高校的逻辑教学情况各异,可谓有喜有忧。复旦大学副教授邵强进就指出了复旦逻辑教学的“两个反差”。他说,哲学专业的学生对逻辑学有畏惧心理,反之,非哲学专业的学生兴趣很高;全社会对逻辑学的关注提升,反之,教学资源仍受限制。同时,逻辑学自主的学术研究、多元的需求同目前大学的目的性、学生选课的市场化倾向之间的矛盾也非常突出,而且尚未解决。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培育指出,逻辑教学和研究要做好区分,逻辑教学是一项普及工作,应正确对待逻辑工作者。南京大学教授张建军认为,逻辑专业研究生培养首先应把现代逻辑经典基础理论学习与训练放在首要地位,使学生能够运用现代逻辑的理论与方法从事逻辑学科各方向的研究。
据介绍,第五届金岳霖学术奖共有来自2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5名研究生提交申请。(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揭牌
本报广东讯(记者翟江玲)10月29日,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行揭牌仪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根据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国际商贸中心与文化中心”目标,结合自身的师资与科研力量,提出建设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并顺利通过评审。
该基地以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以国际商贸中心研究为导向,以国际化视野、通过国际化大都市研究,探讨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发展条件与现实差距;突出国家中心城市地位,探讨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产业体系与城市服务功能规划;独辟国际化网络研究视角,探讨国际商贸中心的国际化网络中的“商流”聚集与扩散特征,为把广州建设成国际中心城市、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城市提供理论支撑、经验借鉴与决策参考。
仪式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石佑启主持。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广州市社科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汤应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隋广军等出席揭牌仪式。(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促进科技哲学学科建设
本报讯 近日,为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建所55周年,促进科学技术哲学(原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哲学所科技哲学研究室举办了当代科技中的哲学问题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30余位学者出席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谢地坤、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张明国到会致辞。范岱年研究员、金吾伦研究员、刘大椿教授分别作了题为“从自然辩证法到科学技术哲学——回顾与反思”、“正在成长中的中国科技哲学”、“对科学技术反思的不同取向”的主题报告。
与会学者分别就“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性”、“科学哲学、科学论与自然辩证法的新视野和新境界”、“科学实践哲学在中国”、“神经伦理学的进展”、“走向现象学的科技哲学”、 “信息哲学在中国”、 “科学哲学的复兴”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段伟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