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学者来写战后60年日本文学的历史,着眼点可以多从中国读者需要了解的角度去叙述和评说,使阅者在一种既是客观的、又是研究者自身的思维中去理解这60年来的日本文学的变异历程,便是这部著作的价值所在。
84岁的日本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李德纯同志,离而不休,伏笔在烟雾缭绕的六平方米的所谓“书斋”中,笔耕不辍14个春秋,不久前由南京译林出版社付梓。
作者在序中坦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对文学品评的意趣,拙著是以中国读者为对象,以本土意识和关怀解读日本文学。”这就形成了这部专著如下几个特点:首先,坚持中国学者的文学立场、美学视角和独立批评精神,对战后日本文学流派、作家和作品,不人云亦云,对敏感和棘手问题提出属于自己独立思考的理解和诠释,并始终注意评判的分寸和应有的批评态度。
......(作者:应怡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