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一个关于选择与家的神话
作者:cuicen   日期2010-11-03 13:5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确切地说,《唐山大地震》可以改名为《地震和家的故事》。地震之所言不虚,是因为故事的缘起和最后天各一方的方达、方登这一对孪生姐弟终于重逢,被分别安排在了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这两个典型场景之中。但是,谁要带着《2012》的记忆,打算重温灾难片的惊心动魄,准保大失所望。它的特技效果显得粗糙,不及《集结号》同归于尽的血战场面来得震撼人心。同样是冯小刚的作品,它没有《非诚勿扰》的唯美,没有《集结号》的惨烈和壮烈。它充其量是一部中等水平的伦理片、言情片或者说煽情片。即便就实实在在的家的故事而言,它的温情似乎也是在毫无头绪地随心播撒,仿佛有板有眼,其实散漫无际。

  就电影打出的广告“23秒,32年”来看,它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路数非常相似。就像希区柯克那些解梦和破析无意识中幼年创伤的经典影片,凡攀援上精神分析,必引人入胜、悬念迭起,让人欲罢不能。可是说实话,《唐山大地震》同精神分析也没有关系。方登耿耿于怀母亲当年在震后自救的第一时间里,在那生死攸关的23秒里,牺牲她选择弟弟方达,怨恨32年不能释怀。这听起来很像恋父仇母的埃拉克特拉情结。当初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踏平特洛伊,胜利班师故土,没想到死在了妻子和情夫的刀下。女儿埃拉克特拉后来联手兄弟俄瑞斯特斯,杀死母亲与其情夫,给父亲报了血仇。可是,影片中方登同父亲方大强没有情感牵连,她始终不能释怀的是母亲舍弃了她。由是观之,与其说是恋父,不如说是恋母。即便同养父王德清,影片祛除了小说原著中的强暴情节,有意凸显父爱女孝的家庭伦理,可是我们怎么看下来,也总觉得方登同养父的情感纽带,是在可有可无之间。所以这个“23秒,32年”的故事,同恋父仇母情结全不相干。此外,笼罩方登32年人生的幼年创伤,始终是滞留在人物的清醒意识层面,即便它已经化为一种无意识压抑。所以说实在的,小说不但没有乞灵弗洛伊德,相反莫若说是在刻意回避这条路线。

  就这样一部再平常不过的伦理片,居然在转眼之间,就冲破5亿票房,真叫人百思不得其解。就像上帝创造世界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冯小刚说,要有5亿票房,于是就有了5亿票房。想当初,万人空巷的《泰坦尼克号》,在中国不过是创造了3.6亿的票房奇迹。斯图亚特·霍尔有一句名言,叫做“普通大众不是文化白痴”(ordinary people are not cultural dopes)。成就《唐山大地震》的中国观众,当然不是文化白痴。除却主流文化参与营销,各地媒体热烈捧场这些商业运作的天时地利,在人气上必也能使广大观众心有所动。它在哪一点上打动了我们呢?

  这个亮点不是别的,应是选择和家的神话。所谓神话,是指积淀到一个民族集体无意识之中的那些渴望和想象。元妮32年无怨无悔守住方大强的天国之灵;方登梦里惊呼母亲,坚持她名叫“王登”;就是方登的养父,虽然陈道明饰演的角色难以摆脱小说原著阴影,有心表演一种无私的亲情,总还显得虚情假意,他和妻子的生离死别,却能叫人热泪滚滚。方达那种义无反顾的丈夫气概,同样叫人动容。这一切莫不显示了温情脉脉的家的神话。即便方登的加拿大白发丈夫,那种体贴入微,也让人羡慕不已。只有家的亲情,可以抚平创伤。或许男性受众对这个神话不以为然,但是家的神话从来只向女性受众敞开。一如现代小说18世纪面世之初,多亏了泪流满面的有闲阶级女性读者,才使它第一次真正走向了市场。说真的,得到女性读者的垂青,还有什么市场奇迹不能创造呢?

  但选择基本上是一个男性的话题。因为它是一个哲学命题。历史上看,公元1世纪犹太人斐洛把哲学比作高居在一应小妾之上的主妇,3世纪奥利金说所有学术都是哲学的婢女,哲学是神学的婢女,6世纪波爱修则让哲学女神赶走缪斯,陪伴他度过死囚牢里的绝望时光。可是哲学其实是个男性,他高屋建瓴、高瞻远瞩、高谈阔论,诚如柏拉图所言,他充满男子气,绝不优柔寡断、女里女气。元妮被逼入绝境,一对儿女只能救出一命。这个无从逃避的两难绝境,自然也有它普及化的女性版式。比如新娘问新郎:假如我和你妈掉进河里,你是先救你妈,还是先来救我?新娘开这等玩笑,要么她是不知天高地厚,要么就是无赖,这当中没有任何现实意义。因为人稍有良知,不至于肆无忌惮至此。但是元妮面临的选择有所不同,因为它是别无选择的选择。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思也是或此或彼的一种选择。故毋宁说,我选择,我存在。这个命题同存在主义的“存在先于本质”基本上是异曲同工,都是说人类的行为既然无法求诸人性来作开释,那么人就必须为自己的选择做出担当。就此而言,元妮是不必终身愧疚牺牲了女儿的。因为观众早就心知肚明她偏心方达。所以轮到二择其一的生死关口,元妮的选择看似撕心裂肺,实则有所必然。但是退一步设想,假如元妮对她的这一对龙凤胎儿女全无偏心,她又该作何选择?她又能作何选择呢?

  元妮的困境使人想起欧洲中世纪流传的一个民间故事,说是某骑士犯下死罪,蒙一老妇搭救,代价是娶老妇为妻。临到新婚之夜,老妇给她的骑士丈夫出了一个难题:他愿意自己的老妻白天变身妙龄女郎,夜晚变回原形呢,还是白昼为老妪,夜间为少女?这个故事的另一个流传版本是,骑士愿意娶个又老又丑,但是绝对忠诚的妻子呢,还是要倾国倾城,却是水性杨花的女人?这个两难换了务实为上的现代人,恐怕大多数人会选择白昼为老妪,夜间为少女,管她水性杨花、暗度陈仓。可是骑士不同。骑士珍惜名誉胜过性命,面子的重要性,绝不低于肉欲。所以骑士长吁短叹,着实为难。这个故事乔叟设计的解决办法,是骑士让老妻自作决断。结果让人大喜过望,老妻从此变身如花美女,而且发誓若有不忠,天诛地灭。这个分明是大男子主义的不作为选择模式,是不是元妮可以有所借鉴?这好像也不是匪夷所思。比如她是不是可以作阄抽签,任由天意定夺?进而言之,即便交由天意,它意味着逃避担当,还是选择担当?我们期待哲学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江湾 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