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贸组织总干事称发展中国家需在全球体系中获更多话语权
本报讯 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卡尔·拉米(Pascal Lamy)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10月份出版的《全球政策》(Global Policy)杂志上撰文写道,联合国系统的正当性取决于发展中国家是否能够获得更多话语权。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在联合国的一系列组织中获得足够的代表性,这导致它们的发展难以获得可信的、正当的成果。在文章中,他还提到国际组织是制定全球性政策的地方。至今仍有一些国际组织按照自身的治理结构运作,而没有针对当今的现实做出调整,这其中突出的例子就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此次全球经济危机之后,G8组织被G20组织取代,这是世界主要国家的重新分组,这也表明在过去若干年中,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政策制定中没有获得足够话语权。他认为,我们不再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影响力覆盖全球的两极世界体系中,也不再生活在冷战年代。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等经济大国可以不顾其他经济体单独作出决定的时代已经彻底结束了。拉米同时认为,应该将对国际事务讨论与国内政策的讨论整合为一体。他说,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是日益增长的全球性议题,而我们的政治议题仍然停留在本土。(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怀畅/编译)
亚洲在气候变化问题中成关键角色
本报讯 10月27日,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克劳福德经济与政府学院(Crawford School of Economic and Government)主办的“2010亚洲气候变化政策论坛”(Asia Climate Change Policy Forum 2010)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举行。来自亚洲地区气候变化政策领域的多名高级顾问和思想家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亚洲在全球行动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论坛召集人斯蒂芬·豪斯(Stephen Howes)教授表示,如果气候变化是这个世界将面临的本世纪最大的挑战之一,那么,大部分人口稠密的地区都将扮演重要角色。当前,气候变化问题正牢牢位于国际议事日程的最前列,并且逐渐向经济和政治力量强劲的地区转移。这就意味着,在任何针对气候变化这一紧迫问题的全球协议中,亚洲国家都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张肖雯/编译)
学习中国经验使国关研究产生深刻认识
本报讯 10月25日,《中国与国际关系:华人观点及王赓武的贡献》(China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Chinese View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Wang Gungwu)官方首发仪式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NUS’ East Asian Institute,EAI)举行。国大校长陈祝全(Tan Chorh Chuan)和东亚研究所主席王赓武(Wang Gungwu)作为荣誉嘉宾出席了当天的首发仪式。
该书就西方研究中国国际关系的效果和局限作了探讨,并且论证指出,对中国经验的学习能够使国际关系领域产生许多深刻的认识。作为该书的主编,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表示,从学科上来看,国际关系学一直由西方主宰,课本都是由西方人撰写。但随着国际关系格局的改变,西方应该开始向他们的亚洲同仁学习。因此,该书的目的之一便是提供一个华人视角下的国际关系研究。陈祝全则认为,该书将成为国际关系领域以中国历史和当代经验为基础的永久性参考文献。(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张肖雯/编译)
纽约大学成立中美关系研究中心
本报讯 日前,美国纽约大学成立了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网址是www.uschinacenter.as.nyu.edu),研究重点集中在中美两国间快速变化的活力。
今后,中心的研究工作将主要集中于两个领域:中美间的经济互动和涉及两国的对外政策问题。同时,中心将资助那些能够为当前政策提供实用性建议和选择的应用性研究项目。
除研究项目之外,中心还将支持其他三类活动,即中美间的学术交流活动、为中美学生提供进行田野调查的研究奖学金,以及邀请学者在纽约大学就影响中美关系的当前政策问题发表演讲或从事相关活动。这些活动将于2011年陆续启动,奖学金和交流项目等具体安排也将于2011年秋季发布。
中心成立后的第一年,在经济研究领域,将聚焦中国资本市场的最新进展,其中涵盖很多问题领域,比如:股票市场的变化趋势和商业银行借贷,基金和投资信托的成长情况,国家级、省级和地方一级国债市场的发展模式,以及私人债务的发放行情。要实现中心的研究目标,需要中美两国学者就上述话题进行大量研究,还需要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学术类或政策类杂志上。
在对外政策研究领域,中心将关注中亚地区的发展态势,其中涉及的问题领域包括:美国减少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驻军的影响,以及这一事件对中亚国家和在该地区有利益牵扯的区域国家间关系的影响。对此,中心计划出版一个专刊,主题将围绕着中国、美国和中亚展开,介绍学者们对这一重要地区的研究发现。
据悉,中心主任将由纽约大学政治学和经济学教授David Denoon担任,Denoon曾服务于美国政府的高层决策。中心顾问委员会则由美国的亚洲和中国问题专家组成,包括两位前美国驻中国大使Winston Lord 和芮效俭(Stapleton Roy)。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徐庆超/编译)
美地方公共部门裁员创30年来新高
本报讯 美国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Center for Economic and Policy Research)发布了最新一期就业情况简报,由中心经济学家David Rosnick撰写。
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就业情况报告,目前美国的失业率为9.6%,白人的就业率基本没有受影响,而黑人青年和非裔美国青年则受到一定影响,就业率有所下降。今年秋季,私营部门创造了64000个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服务业,而建筑业和制造业都有不同幅度的裁员)。今年第二季度以来,保健行业发展迅速,就业人数翻番,对就业的贡献较大,仅9月份就提供了近24000个就业岗位。但从联邦到地方,公共部门则大幅裁员,地方公共部门共裁减了与教育相关的近5万个职位及26000余个其他公共服务方面的职位,创30年来“精兵简政”之新高。综上,近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一些行业对就业的拉动仍不足以从整体上改变现状。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李萍/编译)
牛津大学对中国研究投入更多关注
本报讯 近日,香港慈善家潘迪生(Dickson Poon)先生为牛津大学捐献了1000万英镑,用以资助该校尚在筹备中的中国研究中心的办公楼。计划中占地6600平方米的新办公楼总耗资达2000万英镑,预计于2012年破土动工的办公楼将被命名为“潘迪生中国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
中心将对牛津大学的学术资源进行整合,协调中国研究所有相关领域的学术活动。目前,牛津大学是研究前现代、现代和当代中国的世界级学术重镇,拥有相关研究的学者40余人,涉及政治学、艺术、经济学、人类学、历史、环境及公共卫生等领域。中心的成立将保证牛津大学对中国研究的持续投入、进展与开拓,因为牛津大学已经意识到,中国的发展已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需要有新的研究领域与之匹配。正如牛津大学校长Lord Patten所说,中国的文化、经济在世界范围内都堪称伟大,因此,牛津大学愿意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投入更多的资源予以关注,并愿意在双方400年友好关系的基础上加强联系。
中心将在强化牛津大学与中国及世界上其他中国研究机构的关系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它将通过鼓励地区研究、出版,与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及其他地区的学者和研究机构合作等方式,进一步提高牛津大学在该研究领域的专业水准。另外,中心也为牛津大学与涉及中国的商业、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建立关系提供了重要平台,并将得到该校人文学院和社会科学学院的直接支持。(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徐庆超/编译)
“欧洲2020战略”教育目标难实现
本报讯 近日,欧洲政策研究中心(CEPS)研究员Felix Roth和助理研究员Anna-Elisabeth Thum发表了题为《教育在“欧洲2020战略”中的关键作用》的研究报告。
该报告指出,虽然“欧洲2020战略”颇有雄心地提出了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但包括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很难实现这一目标。相比之下,中国大学毕业生数量相当于欧盟15个国家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总和。而高等教育对科技创新和研发的贡献很大,这意味着中国创新力量正不断成长,并且发展潜力巨大。与规模相比,教育质量才是更为核心的问题,欧洲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时,更要重视教育质量的提升,因为这与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息息相关。(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李萍/编译)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