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重新启动人与生物圈计划
本报上海讯(记者李玉 胡言午)10月27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中国科学院和国际科联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联合主办的城市未来与人类和生态系统的福祉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本次研讨会以城市未来和生态系统的发展为主题,与会中外学者分别围绕“城市生态规划”、“城市、农村和自然界”、“城市遗产的保护与使用”、“生态建筑”及“现代城市的管理”等重要议题展开探讨,为城市未来与人类和生态系统的福祉建言献策。
会议将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上议程,并从实际规划与操作角度,对生态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建议。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不断膨胀的人口将越来越威胁生态环境的持续性发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发挥聪明才智,使21世纪成为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时代。而在人类创造生态文明的实践中,城市将作出关键且富有创造性的贡献。
此外,本次会议重新启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UNESCO-MAB),构建城市生态系统的任务,同时重新界定了其合作伙伴。据了解,此项计划起始于1971年,是一项多学科、政府间大型计划,旨在通过研究、教育、实践和学习促进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友好共存。SCOPE由国际科学联合会于1969年发起成立,是由关注全球环境问题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组成的综合体。(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延续与断裂:全球视域下的历史变迁 第四届历史学前沿论坛召开
本报讯(记者焦兵)10月31日至11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主办、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承办的第四届历史学前沿论坛在南京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延续与断裂:全球视域下的历史变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学术机构的近5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10月31日上午,第四届历史学前沿论坛举行了开幕仪式。开幕式由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范金民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历史研究》主编高翔研究员发表讲话。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陈谦平教授代表本次会议承办单位致开幕词。他高度评价了历史学前沿论坛对推动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认为历史学前沿论坛以大历史的视角,关注史学研究中具有学科影响的宏观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问题,提倡理论的方向性、方法的科学性、材料的新颖性,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指出,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自身实力和国际环境的变化,需要我们对国际形势、周边安全、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本次会议以全球视野来考察历史变迁,体现了中国学者已站在了新的学术高度。本届研讨会的主题“延续与断裂”,既是历史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也是学术变迁的基本问题,历史的延续与断裂在不同时空领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他相信与会学者一定能够进行深入的学术思考,达成有借鉴意义的研究成果。
本次论坛历时两天,来自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世界史领域的众多知名学者围绕历史的延续与断裂展开了激烈而又理性的学理论争。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历史学前沿论坛是中国史学界一个高层次学术论坛,2009年在南开大学召开的第三届历史学前沿论坛实现了论坛的一个质的飞跃,它标志着论坛自此开始致力于探讨历史学前沿课题,对引领学术发展必将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历史学前沿论坛是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发起创办的、一年一度的学术盛会,旨在设置前沿性议题,推动中国史学的进步。本次论坛决定,2011年的第五届历史学前沿论坛将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主题是“时间与空间:文明的成长”,欢迎全国历史学工作者积极撰写相关论文并踊跃参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打开心智奥秘的密匙西南大学举行第二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
本报讯(记者宋晖)10月30—31日,第二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在西南大学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科学中国人杂志社、清华大学心理学系联合主办,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西南大学心理学院、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贵州毕节学院协办。来自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70余位专家参会。
西南大学教授何向东主持开幕式,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周溯源、科学中国人杂志社总编辑张刚、重庆市社科联副主席孟东方、西南大学常务副校长宋乃庆分别致欢迎词。
本届会议主题是认知科学的重理论与应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教育改革。学者围绕认知科学的理论问题与跨学科研究,认知科学对我国学科体制的挑战和对学科建设的影响,认知科学、聚合科技与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等相关议题展开讨论。
彭凯平教授提出认知科学研究“三不要、三要”,即认知科学的研究不要生物化,不要病理化,不要管理化;要做基础研究,要多学科交叉研究,要国际化。
与会专家认为,除了传统的六大支柱学科,将会有更多的学科融入到认知科学中来。认知科学的研究框架打破了学科壁垒,使学科盲点和局限性暴露出来,为学科优势互补提供了可能。而认知科学在对心智的探索中必将遇到诸多不可预测的困难和无法逾越的障碍,解决之道在于观念的更新和思维方式的转换。
全国认知科学会议是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科学中国人杂志社、清华大学心理学系联合主办的大型学术会议,2009年在江西城市学院首次举办,已成为国内外认知科学界有广泛学术影响和感召力的论坛。据悉,第三届会议将于2011年由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承办。(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浙江师大建成国内首个非洲博物馆
本报讯(记者焦兵 通讯员张月盈)10月29日,国内首个以非洲文明为主题的综合性非洲博物馆在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开馆。国内外百余位专家、艺术家、收藏家聚集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一特殊时刻。外交部非洲司司长卢沙野与浙江师范大学校长吴锋民共同为博物馆揭牌。
据悉,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博物馆集非洲艺术的精品收藏、非洲文明的学术研究、非洲文化的知识普及为一体,旨在通过长期扎实的平台搭建与软硬件投入,实质性地推进中非文明的交流对话与科研合作。整个博物馆设计融观赏性、学术性、收藏性为一体。本次展出的500多件馆藏精品,包括非洲乐器、法器、武器、家具、农具、面具、木雕、陶雕、石雕、铜雕、服饰、银器、织品及各种生活用品。另外,博物馆还设有非洲马孔德艺术品展区。这些文物器具大多收集自非洲边远乡村的传统村落,保留了浓厚的非洲文化原生品质与生活气息,具有独特的异域风情和较高的研究价值。
在同日举行的非洲艺术国际高端研讨会上,学者普遍认为,相对于欧美,在认知非洲艺术方面中国是一个晚到者。随着中非合作关系的快速发展,中国有可能以自己的审美眼光、艺术情怀,重新认知非洲艺术的品质与意义,这对突破“中西二元”艺术史观束缚,增进当代国人对异域文化艺术的赏析能力,夯实中非合作人文基础,都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经济法关注民生
本报讯(记者刘鹏发自长沙)10月30—31日,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第十八届全国经济法理论研讨会在长沙举行。会议由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主办,中南大学法学院承办,300多名学者以“经济法与我国民主法治建设”为主题展开探讨。
研讨会中,学者主要关注四个议题,一是法与政策的关系,二是宏观调控,三是民生问题,四是经济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史际春认为,在法治条件下,政策要纳入法治轨道,而这个法治轨道就是问责。有学者主张,宏观调控已成为政府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没有经济法的宏观调控不可想象,要用实证方法研究宏观调控。
中南大学教授陈云良指出,从民法到经济法呈现出现代法律发展之路,即从初级公平到高级公平。“生存权必须成为经济法的基本理念,要更多研究合作社,竞争法要更多关注中小企业,宏观调控法要更多体现就业和币值稳定。”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郑少华如是说。
与会专家认为,我国经济法理论发达,但经济法律不发达,反差的原因与民主法治建设滞后相关,应重视基于经济法理论、视角、方法研究民主法治问题。(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台胞祖根:500年前在福建1300年前在固始
本报讯 10月25—27日,第二届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暨2010年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讨会在河南固始举行。与会专家分别围绕根亲文化的源与流、根亲文化的传承与利用等问题进行研讨。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林宪斋指出,固始、福建、台湾三地同根同祖、血脉相连。充分利用根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根亲文化内涵,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不断增进三地血脉亲情,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既是历史赋予的历史责任,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光州固始地处中原、东吴和荆楚交汇处,自古就是中原通往华东的咽喉要冲。历史上以固始为重要出发地或集散地的中原汉人南迁不计其数,仅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就有东晋、唐初、唐末、宋代等四次。其中,唐初唐末两次固始移民对福建的开发和建设所产生的作用及影响最为明显。“开漳圣王”陈元光父子及其大部分部属的出生地在固始,“开闽圣王”王审知兄弟及其大部分将士的出生地也在固始。固始也因此成为部分闽粤港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祖根地。
对当今绝大多数台湾人而言,其祖根地500年前在福建,1300年前在中原(固始),这在学术界已经成为共识。“台胞访祖到福建,漳江思源怀固始”的独特根亲文化现象就是这种背景的折射。(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唐金培)
散文研究应跳出纯文学与杂文学界限
本报讯(记者杨阳)10月23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散文中心正式成立,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左东岭表示,借此契机努力将散文研究推向更高层次。
相对于热闹的小说、诗歌研究,散文研究略显沉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党圣元说,中国散文中心的成立为散文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增长点,对学科建设有重大意义。散文研究一直存在边界,需跳出纯文学与杂文学的界限。
中国散文的未来走向是学界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对此,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詹福瑞认为,散文研究应打通古今,当前散文创作中夹杂许多伪情感,许多写作是“伪散文”。文体是文章学的核心,应从散文文体入手去研究散文,使散文的精神得到复原。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陈剑晖称,有必要对散文“立法”,从而来区分散文的好与坏,一篇散文佳作是会触及人的精神性灵层面的。同时,对散文应抱有宽容的态度,评价一个时期的散文水平,还应立足于时代的高端作品。
针对散文研究在理论方法上更多引用和借鉴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现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星指出,应立足中国本土文化体系来研究中国散文,尽可能使中国文学史立体化,从时间和空间上去构建中国古代“文”的概念。(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着重特殊时段文物保护陕西建国家重点文物科研基地
本报陕西讯(记者耿显家 朱羿)为及时保护考古发掘现场文物,建立相应规范程序和保护体系,日前,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建立“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长期以来,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成为困扰考古工作者的棘手难题。由于田野考古发掘现场存在保护人员相对数量少、现场保护技术应用体系不健全、缺乏专业教育培训等问题,致使一些文物尤其是脆弱质文物在发掘过程中损毁,大量考古现场信息丢失,无法满足现代考古学研究对资料提取、文物信息量不断增长等需求。
据了解,该基地将以文物出土这一特殊时间段为对象,围绕保护体系建立、相关基础研究、建立规范程序、引用关联技术等重点研究方向,以尽可能保留出土文物及相关信息的完整性,实现由考古现场到实验室的安全平稳过渡。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基地将结合彰显华夏民族历史文化基地建设,充分考虑文物保护的多学科交叉特点,创建合作交流新模式。把基地建设成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专门实验室,培养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人才基地和国际、国内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交流平台。(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揭牌
本报广东讯(记者武勇)10月26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揭牌暨花都校区落成庆典在广州举行。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天保,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魏中林,以及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江西教育学院等省内外高校领导,广东地市教育局代表,校友代表参加揭牌仪式。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原名广东教育学院,创建于1955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省较早设置的省属公办高校之一,以培训教育行政干部和中学校长为主要任务。2010年3月改制为省属普通本科学校。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院长肖建彬认为,目前我国各地省级教育学院被收回了本科招生权,基本被阻隔在高教体系之外,只有改制才能让教育学院突破办学的体制性障碍。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国只有山东、广东、浙江三地省级教育学院获批为省属普通本科学校。(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