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35期特别策划“圆明园罹劫150周年 走向和谐世界 不能忘却历史”文章之一。
在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圆明园注定是最难以磨灭,又最难以面对的记忆符号之一。这个“直截了当而又充满了丰富意涵”的象征,享有过“万园之园”的美誉,也彰显过其时中国国力的强盛;而它被劫掠、焚毁的遭遇,至今矗立的遗迹也见证了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苦难和遭受的屈辱。圆明园,承载着国人最复杂的情感。
时间的流逝、中华民族的复兴、国际环境的变化都在缓缓地愈合着历史的伤口。但是,圆明园始终牵动着国人的神经:无论是“废墟派”与“重建派”的争执,还是全球华人追寻“兽首”的努力,乃至圆明园防渗工程所引发的环保运动——因为有了“圆明园”三个字,就注定会引人瞩目。
今日,我们纪念圆明园罹劫150周年,既是要让国人铭记中华民族曾经的苦难、耻辱,痛斥暴力、侵略对人类文明、世界和平的践踏;更是要认真梳理、检讨经由圆明园所折射出的各种看法、观念,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与国家建构提供更理性、坚实的基础,为中华民族走出受辱阴影,以更从容、自信与平和的心态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提供精神上的支持,也为实现世界和谐与人类的共同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
圆明园的历史理应正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抵达北京德胜门、安定门。傍晚,攻入圆明园。7日,侵略军涌向圆明园各个角落,贪婪而疯狂地开始了抢劫,至9日,经过三天洗劫,整个圆明园无数珍宝和文物荡然无存。
以“文明人”自居的侵略者洗劫圆明园之后,10月18日,在英国公使额尔金主使下,开始彻底烧毁圆明园。短短几天,圆明园“数百载之精华,亿万金之积贮,有用者载入夷营,不要者变为瓦砾。万间宫殿荡为墟矣”。
短短的十几天,带给中华民族历久而无尽的屈辱,同时成为验证所谓西方“文明人”如何“文明”的试金石。目睹惨景,连当时积极执行毁园的英国远征军司令格兰特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所干的“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
“知耻而后勇”。铭记曾经的耻辱,是对野蛮暴力的严正谴责,是为了创造人类和平美好的未来,坚定人类的和平发展之念。
“一个没有苦难和忧患意识的文化,必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堕落文化。”追寻“兽首”、重建遗址,是中华民族走向新的历史境界的努力。铭记历史,不是沉溺于过往的伤痛,而是“积极面对未来时寻找历史根基的努力”,是走向未来的坚实基础。唯有正视历史,以史为鉴,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强大,以大国的气度和智慧来促进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
世界和谐弥足珍贵
古老而悠久的中华文化孕育了中国人民善良、宽厚、包容的民族性格。中国政府和人民倡导不同国家间和谐共处、共同发展,致力于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促进人类持久和平及共同繁荣。这既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统的逻辑必然,也是近代以来被西方列强欺负的切肤之痛使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向来是中国人民的信念。但是,中国人民从来也不漠视历史!对历史采取鸵鸟式的不敢正视的策略,绝非人类和平之福!
在纪念圆明园罹劫150周年之际,中国圆明园学会等8家一级学术团体组成筹委会,提出了“将圆明园遗址建成人类文明和谐纪念地”的倡议,极好地诠释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从爱国主义基地,到人类文明和谐纪念地,圆明园的身份叠加折射出的意义不言而喻!
在西方,当然也不乏对圆明园罹劫事件的鞭挞与痛思。伟大的文学家雨果曾经严厉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有一天,两个强盗进入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这两个强盗,一个将会叫法国,另一个将会叫英国”。2003年,法国学者伯纳·布立赛撰著的《1860:圆明园大劫难》出版。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说:“我欣喜地看到,一位法国作家为澄清我们共同历史上的片段作出了贡献。”前总统德斯坦也表态,希望这部著作的出版“有益于世界上仍在相互伤害的国家间的和解”。
历史是反思未来的一面镜子。德国汉学家施耐德教授指出,“谈到历史记忆问题,当然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民族国家的脉络……圆明园的重要性也正是因为它是民族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西方侵入、侮辱中国的一个象征。作为一种象征,它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作为一种痛苦经验而存在。”施耐德教授的认识在西方汉学界是有代表性的。我们看到,人类毕竟在进步。圆明园所折射出的正确历史价值观,不是也映射了人类的进步吗?
坚持科学历史观
龚自珍曾告诫世人,“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之于民族、国家,承载着祖先的密码,承载着民族、国家的精髓。历史就是价值。对历史的不同认识,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观。
环顾当今中国学界,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值得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特征是否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否定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历史虚无主义试图割断历史的纽带,在本质上是一种反历史的历史观。
有人认为,“大清帝国如果应对得体,这类战火可以及时熄灭,清政府可以获得改革和发展的必要时间。不幸,它丧失了三次扑灭烈火的机会。”那么,这是三次什么样的机会呢?论者认为,就是清政府没有按照当时洋人的所谓“文明”法则行事。
这种颠倒黑白的论调,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典型表现。其背后的潜台词,无非是“西方文明优秀,中华文明落后”;我们挨打不但活该,还应该感谢人家。依照这种论调,落后民族自然会丧失独立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圆明园被劫焚自然不在话下。这种论调不过是西方为劫焚圆明园进行辩护的一个中文版本而已!为了混淆视听,它自然也戴上倡导世界文明与和平的假面具,其实是鼓吹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这在当前建设和谐世界的历史进程中,是一种值得警惕的危险倾向。
反思历史,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这就是唯物史观。只有唯物史观,才能够拨开历史的迷雾,让我们看到历史的本质。只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才能真正走和平之路,才是人类共同之福。
这就是150年后的今天,我们何以还要念及圆明园之痛!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李树民 闻铮)
本期特别策划采写工作组:刘倩、褚国飞、李树民、王海锋、焦兵、郑飞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